拔节而起 积蓄向上突围的力量
衡水日报社副总编辑 刘彦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上周,迎来冬至节气,数九始,日转长。雪后晴日,人们在户外体验“竹上松间敲玉花”的乐趣,欣赏大运河故城段“玉带”凝结之美,记录衡水湖的“雪泥鸿爪”,感叹春归有期。
天寒地冻时,最珍是家常。市委、市政府将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用恢复重建成果和人民满意度来检验主题教育成效。全市积极行动,民政与相关部门开展街面巡查联合救助行动,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建立应急物资供应制度,深入摸排掌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过冬需求;冀州区持续开展“暖冬”爱心志愿行动,给困难群众送去蔬菜、棉被等物资;为应对寒潮降雪天气,市供电、热力、住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电网、供热及供水管网等设备设施巡查管护,排查保障房供暖,确保“菜篮子”物丰价稳,坚持“跑来等”公交服务,进村入户指导农技……
主题教育“重实践”,便民利民见实效。日前,桃城区杨树社区“数字哨兵”上岗,智能大门安装改造工程为老旧小区居民带来满满幸福感;枣强县医保局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医保支付实现手机移动端缴费结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景县落实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容量,截至11月底,新增城镇就业4136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兜住兜准兜牢了民生底线。
稳中有进、向上突围,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我市召开市委常委会、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党外人士座谈会,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推动衡水经济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确保今年收好官明年开好局;党外人士还就推进文化建设、地下水压采、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寒冬挡不住干事创业的热情。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新增355.06亿元;政银企对接洽谈会上,银企双方签订正式融资14.31亿元,达成意向融资5.11亿元;“河北净菜”进京对接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金额320万元。百日招商擂台赛火热进行,桃城区积极对接中科院,促进相关专家与辖区8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介发布7个技术成果,推动高端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农为本,行致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本报策划推出“记者乡村行 一线看振兴”系列报道,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充分展示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安平县杨屯村积极探索油菜种植增收路径,不断扩规模、拓市场、增效益,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枣强县芍药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通过企业家回村任职引领、多平台打造、本土人才培养等措施,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武强县周窝村依托乐器产业,打造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音乐小镇,为农家生活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色,让村庄、村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故城县大刘孝子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抢抓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机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书写出“绿富美”共赢的答卷……
聚焦上周报道,3000多只灰鹤飞抵衡水湖越冬、14个村庄获评2023年度“省级森林乡村”,汉唐铜镜展走进市博物馆,全市实现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用、全面推行涉企不动产登记“一件事一次办”、5家“工会驿站”获评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市委网信办打造“e路童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品牌……反映了我市在生态优化、文化交流、民生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年终岁尾,喜看“仓庾家家储旧谷,笙歌店店卖新醪”。相信经历了深冬洗礼,万物蓄力、拔节而起,湖城大地将迸发出更加强劲的生机。遥望春天,星河长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