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桐城派北传畿辅发端于其形成初期。


康熙三十五年(1696),桐城派初祖方苞在京师坐馆授徒,收大兴王兆符为徒,是为桐城派北传之始。乾隆十二年(1747),工部侍郎督江苏学政博野尹会一又拜方苞为师。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姚范主讲天津问津书院,传授弟子颇多,所传桐城之诗影响尤大,钱锺书有“桐城亦有诗派,其端自姚南菁范发之”之说。刘大櫆、姚鼐均有会试京师不第坐馆授徒经历,其弟子门人若何然已不得其详。


桐城派初期代表人物多家贫,有田不能自耕,橐笔走四方,傭文字而易升斗为生计。康熙末期,方苞遭《南山集》之厄入汉军旗籍,李塨恐受诸皇子网罗牵连,有南迁避祸意,二人易子而教后,复有互易田宅之议。近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善本中发现,《宋蒙泉文集》稿本三册有《书张念蓼志铭后》一文,可知,乾隆初刘大櫆之师吴直北游与张劬相交,受其馈赠产业于德州,张劬另遣人料理。吴直在景州枣林庄张氏家塾安心坐馆十年,教授张芬、张度、徐璋等人成名,这是桐城派与衡水地区发生关联的最早记载。


清初士大夫切亡明之痛,有反王入朱,黜明存宋取向,但北人朴悫坚卓,向力行方面发展。衡水儒者初则仍尊王讲学,以孙奇逢友徒为主,稍后颜李学派横空出世,不程朱,不陆王,敢与官方提倡的理学对立,从方苞、李塨为文相互诘难中可知,颜李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衡水儒者多行实学,桐城派在此间很难立足。直到经曾国藩一番改造,理论不断扩充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才广泛传播到衡水地区。


咸丰九年(1859)十月至十一年(1861)正月,方宗诚在直隶按察使吴廷栋幕府授经兼任衡水桃城书院山长,到同治九年(1870)实补枣强知县,十年二月到任,光绪六年(1880)六月十三日卸任,其在任上建正谊讲舍、敬义书院,刻枣强先贤遗著,集诸生会讲,开始传播桐城古文。


同治十年(1871)六月初十,吴汝纶到任深州,十二年三月十四日丁忧去职。深州期间吴汝纶传贺涛、弓汝恒、贺沅、阎志廉、贺嘉枏、郭增庆、张廷桢、弓汝昌、常熙敬等数十弟子以古文义法而成大观。光绪十年(1884)五月,贺涛拜在莲池张裕钊门下,尽得张吴两家之学,张裕钊的莲池讲席,也是吴汝纶请于李鸿章及署理总督张树声,劝驾北来的。


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吴汝纶补冀州直隶州知州,初十接印视事。十五年二月,吴汝纶卸冀州任,任莲池书院。冀州期间聘王树枏、范当世、贺涛、赵宗抃、贺嘉枏任各书院山长,桐城古文学派真正意义上大兴于衡水地区。


桐城之诗北传大兴范当世北来冀州。南通范氏是“十三代传诗”的书香之家。范当世十四岁应州试,名列前茅。学政按试南通州,范当世得卷后迅速作完交卷,学使爱其才而短其狂,有意压制他一下,没有录取,第二年才再次按试才将他补为诸生。后来九次参加乡试不得一第,潦倒终身。范当世起初是张裕钊的得意弟子。


光绪十一年(1885)三月,范当世来到冀州州署,吴汝纶与其初次会面。张裕钊随后函至,有“近所得海内英俊之士,惟肯堂及贺松坡。松坡,深感阁下遗我奇宝,今肯堂又得亲承教益,尤为喜幸,伏望一铲去宾主形迹,勖励而教诲之,俾得有成,亦我公一大功德也”等语。随后张裕钊又复函范当世百般叮咛,函云“得手书,知已至冀州,喜慰无已。挚甫公才、学、识三者十倍鄙人。足下得所依归,望益锐意精进,以副鄙怀,幸甚”。上一年,吴汝纶将得意弟子贺涛荐于张裕钊门下,范当世此次北来为吴汝纶所请幕宾。张裕钊爱徒心切,恐吴汝纶格于宾主关系,不肯传授指导范当世,故拿贺涛说事,逼吴汝纶就范,此亦张吴易徒而教的一段佳话。


五月底,范当世北赴保定莲池书院拜谒恩师张裕钊,请益数日,六月初七张裕钊致函吴汝纶“连日与肯堂谈,极乐。惟从我之日短,而从公之日长,中心不能无不平耳”,大有被吴汝纶夺去爱徒,不舍之意。


吴汝纶的诗学以姚鼐所选《今体诗钞》、曾国藩所选《十八家诗钞》为后学唯一正鹄,其诗学观点与张裕钊接近,推崇施闰章、姚鼐、郑珍三家,主张学诗从黄庭坚入手,反对荡灭法则的性灵诗学。范当世诗学先受张裕钊指导,冀州四年在吴汝纶的指导下,其诗学观念基本形成,后又多年致力于桐城之诗。范当世冀州所传弟子众多,以得诗文义法著名者依次为南宫李刚己、新河孟有麐、武邑吴镗、衡水刘乃晟、冀州阎凤华、南宫刘登瀛、武邑魏兆麟、南宫于凤阁、南宫于凤鸣、枣强步其灏、枣强步其诰、枣强步以绅、枣强步以庄及冀州吏目秦昌五之弟姜良材、武邑训导程熙之子程芝龄、新河知县言家驹之子言謇博等人,形成了晚清诗坛一大群体。其中尤以李刚己为侪辈领袖,张裕钊也目为“圣童”。范诗贺文为晚期桐城名家公认。


光绪十二年(1886)二月,贺涛参加会试,中式十四名贡士,三月顺天学政按临大名,贺涛不及殿试,回大名县主持院试。光绪十三年,王树枏中式进士选官而去,信都书院院长席位空缺,吴汝纶费尽周折,将贺涛由大名县学教谕改署冀州学正兼任信都书院院长。从此在冀州教学十八年,及门弟子以百计,著名者如李谐韺、赵衡、于邦华、于振宗、胡庭麟、魏履礽、黄锡龄、尚椿莪、齐立震、李书田、王宗佑、李景纲、高俊浵、魏兆麟、魏维桢、魏世麟、步以庄、步以崚、步以韶、栗如桐、李青峰等。


贺涛在晚期桐城派群体当中古文成就最高。吴汝纶之侄吴君昂认为贺涛于“张吴门下,杰出冠时,无与抗者”,“及其为文,通微合天,精能窈渺,突过师传”。贺涛的另一个弟子邢之襄,最早提出古文不能适应新学的普及教育,窒碍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理输入,主张废除古文,在日本发起“冀州留学生同人公启”,直接促成了贺涛的去职。但邢之襄也认为贺涛“其为文章,卓然自立一家,张吴咸推重之”。贺涛得张裕钊、吴汝纶两家之学,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桐城学派直隶本土化的进程,是著名桐城派古文大家,徐世昌编纂《明清八家文钞》,将贺涛列为八家殿军。钱基博认为“武强贺涛,北方之强,得法汝纶,而步趋韩轨,特为朴厚,章妥句适,自然雄肆,不同曾氏之为缛瑰,亦异张吴之少遒变,浑灏流转,大力包举,以视师门,可谓出蓝”。


吴汝纶到保定莲池书院后,所传得意弟子大多以深冀二州士人为多,尤其是开设西学课程,入院就读的多是冀州子弟。庚子以后吴汝纶送独子吴闿生东渡游学,一同登舟的是南宫邢之襄、深州李检。吴汝纶身后是安平阎志廉长直隶校士馆,阎志廉早夭后改为直隶文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贺涛出任馆长,直到宣统二年(1910)陈夔龙札撤文学馆,贺涛讲学五年,可以说当时掌直隶一省学术的都是今天的衡水籍桐城弟子。


胡阿祥著《桐城文派作家的地理分布与区域分析》一文中统计“清代河北全部119名古文作家,张吴门人弟子竟达103人”。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卷十专记师事及私淑张裕钊、吴汝纶弟子184人,直隶籍103人,其中今天衡水籍52人。


民国后吴闿生及其弟子贺培新在家传授桐城诗、古文,门下弟子也多是深冀二州世家子弟。


近代新式教育是吴汝纶东游日本考察学制后,学部依此制定壬寅学案、癸卯学案而在全国推行。衡水地区的吴门弟子积极响应,是全国最早在各个乡村遍开小学堂、蒙学堂的地区,系新式教育的发轫之地。据宣统元年(1909)教育资料统计,两所中学堂——冀州中学堂、深州中学堂升入直隶高等学堂的学生人数高居一省之首。各县高等小学堂都是选用留学深造的本县宿儒等桐城弟子主持,初等小学堂尤为突出。其中,枣强县官立2所、公立238所、私立8所,每个官村平均一所。于邦华在枣强办学功高,以廪生身份当选民选议员入资政院;直隶学务处下文褒奖安平县,说安平县的教务“凌驾津保”之上。同时衡水籍桐城弟子为全省各专门学堂、师范学堂、中学堂、各等小学堂输送大量人才,主持其间,推动新式教育。到宣统末年,直隶七岁至十五岁学龄入学率10.832%,而衡水地区各县粗略统计平均在25%以上。


吴汝纶再传弟子张恩绶、高俊浵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任校长期间,培养了李大钊这样一位革命领袖,并选送他出国留学。在日本留学的吴门弟子枣强赵子谏村齐立震,协助李大钊办理入学食宿等相关事宜,李大钊就义后,他的同宿舍学友冀州李青峰为他办理身后诸事,侠义可风。李大钊的学弟弓钤,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中学班第三班就读,后所有中学班转入南开中学毕业,李大钊介绍他首批加入北洋法政学会会员。受李大钊影响,弓钤加入共产党,并在安平台城家中成立中共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需要说明一下,弓钤的祖父就是吴汝纶的开山弟子弓汝恒。张恩绶在任校长期间积极将深冀二州拳师引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南开中学、清华学校出任体育教员,将吴汝纶“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的新式教育思想付诸实践,这也就有了周恩来总理向韩慕侠学习形意拳的一段轶闻。


衡水地区近代廉政文化、水韵文化、商业文化等等几乎都与吴汝纶的政教息息相关,总之,研究近代衡水历史,吴汝纶与桐城派北移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大关节。


作者:田卫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