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滏阳河堤向北骑行,我看见了大片大片的红高粱。这场景我似曾相识,又不无陌生,毕竟经年未见如此之多的红高粱。我一下子惊呆了,仿佛步入了梦幻时光,又回到了高粱红满天的童年。


我们小时候,生产队成方连片种植红高粱。红高粱生命力极强,既耐干旱又耐涝渍,被当作“稳产高产”的粮食作物大力推广,可谓红得发紫啊!红高粱似乎成了明星,深得生产队队长的厚爱。我们一日三餐,几乎成了红高粱的天下:要么吃高粱米饭,要么吃高粱面窝窝头……尽管粗粗拉拉,不好下咽,但为了活命,依旧无可奈何吞进肚中。高粱米吃多了,很容易引起便秘。上厕所成了炼狱,搞得人痛苦不堪。现在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以至于对红高粱,我既心存无尽的感激,又有些许隐隐的腻烦。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户有了更多的生产自主权。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户纷纷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了小麦玉米的轮作,产量逐年提高,远远超越了红高粱。我们吃上了小米、玉米面,吃上了大米、白面,红高粱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我看着满地玉米和谷子,心里有言说不尽的欢愉。高粱红满天的场景,终于被时光老人收进历史的长卷,成为一段我们挥之不去的特色记忆。


此时此刻,金风送爽。时近傍晚,空气温润,我沿滏阳河堤悠然骑行。河堤上来往车辆并不多,我尽可以左右瞭望,恣意欣赏河堤下的红高粱。这岂止是一片片红高粱,俨然是一幅幅辽阔的火红画卷。这画卷是纯天然的,没有一点儿人工的雕饰。田地是一张张巨大的画布,秋风是一支如椽的画笔。或精笔细描,或泼墨渲染,都一样的熠熠生辉。细细想来,这火红的画卷,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真有一拼呢!我哪里是在河堤上骑行?简直是在大美的画卷中游赏。我似乎飘飘欲仙,正穿行在彩云之上呢!红高粱的香气随晚风飘荡,时不时窜进我的鼻孔,我陶醉在这清馨的气韵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欢畅。


我扯住思绪的缰绳,急不可待地跳下单车,开始仔细打量满地的红高粱。远远望去,高粱地就像着了火,通红通红的火焰,一直烧到天边,与晚霞拥抱在一起,红得壮丽,红得惊艳,红得无与伦比。什么“大漠孤烟直”,什么“长河落日圆”,都不如这“无边烈火向天烧”更具有冲击力!“高颗大穗有光华,万垄参差斗晚霞。”这是何等的气派!走到近前,一行行红高粱就像列队的士兵,昂首挺胸,整整齐齐,仿佛正等待着谁来检阅似的。那硕大的穗头宛如一把把燃烧的火炬,鲜红鲜红的,是在传递丰收的圣火吧!高粱米瞪大了圆眼睛,一个个明眸善睐,一个个顾盼流离,又似繁星点点,在高粱羞红的脸庞上闪烁,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又见高粱红满天,日子红火比蜜甜。这一地火红,都是订单农业结出的累累硕果。不消几日,我们将听到机声隆隆,看到联合收割机吞金吐玉。“手机一响,黄金万两。”大把大把的数字钞票也将轻盈地飞进农民的账户,把火红的喜悦刻在他们幸福的脸上。


又见高粱红满天,乡村振兴谱新篇。这些红高粱,或化作食用乙醇,走上我们的节日餐桌;或变成燃料乙醇,助力我们驾车远行……但直接大量食用红高粱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过去我们种高粱,是为了填饱肚皮;今天农民种高粱,是为了增值创收。农民朋友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红火。


作者:刘誉盛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