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签约“1+5”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枣强县王常乡杨庄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村里还考察引进蚂蚱养殖项目;唐林镇夏吉利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余万元,成立人民大食堂,为年迈、孤寡老人及残疾人等每周提供一次免费用餐;马屯镇东张邢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29万元,引入河北国润药品公司项目,创办药品包装代加工厂……


去年以来,枣强县聚焦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增收方式单一问题,在全县筛选100个试点村,探索推行党支部引领、“合作社+银行+保险+粮储企业+技术团队”的“1+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农村集体土地依托合作社集中托管、规模经营、保证收益,切实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县持续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新路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着力解决“三个难题”,精准发力求突破。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枣强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向城镇,全县农业从业人员中60岁以上的已超过60%。因农户无力经营,很多耕地受自然灾害、作物品种、市场价格波动等影响而减产;有的农户将耕地流转至个人、企业等主体,流转价格较低,农户收益减少。同时,无资源、无产业、无区位优势、干群发展意识弱、集体收入薄弱的不少“三无两弱”后进村,村集体经济增收较为困难。针对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土地收益无法保障、村集体经济无法持续增收这三大难题,枣强县探索推行“1+5”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各村党支部尊重群众意愿,以“回包”形式,从无力耕种的农户手中将耕地流转过来,整合集体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有农业种植保险、良种选育、订单回购等作保障,通过连续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村集体收入连年积累,实现可持续增收。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0%。


充分发挥“六方作用”,聚力发展促增收。在“1+5”模式中,党支部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枣强县通过持续开展巩固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着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各村“两委”班子成员围绕村集体经济增收这个目标,主动谋事、干事、成事。合作社发挥主力军作用。全县筛选100个“三无两弱”集体经济薄弱村列为“1+5”模式“试点村”,统一办理注册村集体合作社,乡镇成立合作社联合社,负责本乡镇所有试点村规模经营土地的种植规划。银行机构发挥资金支持作用。建设银行、丰源村镇银行通过对接各乡镇农业种植信贷需求,设计推出“地押云贷”金融产品,按照每亩地500元的标准提供贷款,目前两家银行共向“1+5”模式涉及村提供贷款1000余万元。保险公司发挥保障兜底作用。县定点保险公司对试点村按照每亩每年最高1750元的保额标准进行投保,并研究推出新型保险业务,有效消除风雹、水涝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减产、绝收风险。粮储公司发挥储备收购作用。县域粮食收储龙头企业——中央储备粮衡水储备库与各村合作社签订购销协议,试点村产出农作物全部由中储粮分两季议价收购。农业技术团队发挥技术服务指导作用。该县组建经营指导、田间管理和农机维修三支专业服务队伍,积极对接科研院所,把农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努力实现“六大效益”,乡村振兴开新局。粮食安全根基得到夯实。村合作社流转农户耕地后,统一规划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农作物,通过普及先进技术和推广优良品种,创新土地托管新机制等方式,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实现稳步增收。按照每村流转100亩耕地计算,村集体每年净收益8.8万元。农民收益得到充分保障。土地流转给村合作社,农民每亩地流转费由个人无序流转的每亩200元左右,增加到每亩800元至1000元;针对“1+5”模式推出的保险产品,全部由村委会缴纳,出现自然灾害、病虫害等特殊情况,以及因农产品价格、产量波动而导致农民收入产生损失等情况,最大限度确保土地收回成本。土地流转更加规范有序。“1+5”模式按照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出台《规范农村土地以流转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关文件,由村委会和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减少矛盾纠纷。产业兴旺局面日益形成。村集体经济增收后,枣强县大力培育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目前,与石家庄以岭药业公司合作,在全县动员78个村利用闲散地种植酸枣562亩;与河北时令公司合作,分四期建设村级便民综合服务商超200个。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全面提升。在党支部引领下的土地规模经营,让广大村民真正享受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有力提高了村级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


通讯员:贾献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