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孔老桥”,是我对位于现今衡水市区的安济桥、市区居民俗称的“老桥”的叫法。因为前几日沿滏阳河岸边美化了的河堤路骑行,骑到老桥处停下,观察老桥整修后的新姿,拍了一张完整七孔的照片后,而萌发出来的专属于我自己的称呼。


临水而居,是古人的聪明选择。古老的滏阳河,沿岸有不少古代村落、城镇,最早的“桃城”,后来的衡水镇,就湾在了滏阳河一小段“之”字型的“横撇”内侧。所以,自古至今的滏阳河,是从南至东两面整一半包围滋润着生活在衡水市主城区的历代居民的。


临水而居,自有水资源的便利。聪明智慧的衡水人民也不负滏阳河水的恩惠,开发水路,贸易通达,直抵津京。更利用滏阳河水的甘甜水脉,早在千年以前,便发明酿造了衡水老白干这一独特的琼浆佳酿,且历久弥香,沉醉四方。


临水而居,当然也有出行的不便。向西向北都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光明大道,平坦利行。而向南向东,则有河水且阻。而人的生活是全方位的,不可能只向北向西,还渴望向南向东。于是架桥,便成为民生要事大事。幸有开明民主负责的地方首脑,不辞辛劳、筹措资财、动用劳力,于1766年建成了安济桥,至今已有257年。安济桥东西横跨滏阳河,便利东方出行。


新中国成立后,衡水加快了建桥进度。先后建起了干马桥、衡水新桥、闸西桥等。


改革开放后,衡水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步伐,修路架桥更是发展所迫。在滏阳河上又先后连续建成了宽阔美丽的人民桥、前进大街桥、中华大街桥、育才大街桥、永兴桥等。每座桥,车辆日夜川流不息,呈现着衡水的繁荣景象。夜晚,每座桥华灯闪耀,霓虹卧波,悠闲的市民徜徉桥畔,观水戏鱼,散步愉情。更有桥下流水潺潺,呈现一派现代都市气息。


当一座桥承载久远,便沉淀出了文化。而有文化的桥,就不仅仅是一座单纯有型的物质桥,而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之桥、文脉纽带。


安济桥(老桥),我称之为的“七孔老桥”,便是这样的一座文化之桥、文脉之桥。交通早已不再是七孔老桥的责任,她的身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座座飞架在它上游下游的美丽新桥们,把四面八方的交通任务各自分解承担了起来,恭恭敬敬地将七孔老桥奉为尊长,让它作为历史的见证,向每一个走近它的人,讲述衡水的厚重历史,灿烂文化。


仔细观察七孔老桥,那石砌的七孔,如水中滚月,承接桥面。整座桥全是石材结构而成,墩实、厚重、凝练,完全是石头的气质、品位。


七孔老桥,更像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城市老人,端坐于古老的滏阳河之上,固守着一座村镇、城市、民族、国家的过往,展望着美好未来。


作者:孟广竹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