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每个人情感的感恩与缅怀。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一名人说过,行祭祀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意的,不是迷信宗教的。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烟处,必有血脉相传。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站到祖先和亲人坟前,让我们知道我是谁,从何而来,干什么去,到哪去。
面对先人的坟墓,表达深深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的幸福和动力。
清明节,教会我们不忘本
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而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亲人,是故土。清明时节寻根问祖,实是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既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更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传承好先辈的精神。厚德持家,坚守美德,发扬、传承好家风!
清明,教会我们在爱中告别
祭祀扫墓,真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祭祖,相信的并不是鬼神,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所以,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
死亡只是改变了生命的状态,并未结束我们与亲人的联系。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最好的缅怀是记得,同时也是放下。那些有关生死的话语,教会我们在爱中学会告别。
清明,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
让晚辈知晓血脉的延续,体味责任和担当、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
有哀思,有记念。是责任,是感恩。
不论是家教传承,还是家国情怀,都寄寓在这四月的叩拜之中。祭祖并非承认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动,其长久意义,就是不忘祖宗,不忘根本。
清明,更像一种精神。
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
一腔哀思,续写人生!
作者:王振平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