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贱的窝窝头早已告别了寻常百姓家的饭桌,改头换面、冠冕堂皇地登上各大饭店的大雅之堂,地位提高了。其实,所有食品中,窝窝头在我的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它滋养了我的童年。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那可是被窝窝头所包围的时代,因为它是主食。我们常吃的主食干粮(窝窝头、卷子、大饼之类被称作干粮),最主要的就是棒子(玉米)面窝窝头了。那一种金黄色的窝窝头,看起来好看,吃起来有一种浓重的棒子面所特有的香甜味儿。如果,吃窝窝头时就着咸菜、小米汤或热面汤,那更是津津有味了。还有一种窝窝头,是用豆腐渣做的。这种窝窝头,虽掺入萝卜缨等干菜,仍有一种浓浓的豆腥味儿相伴。一年四季很少能吃到它,只有在过年做豆腐时才吃上那么一两回。因为平日里棒子面窝窝头吃得多了,每次吃到豆腐渣窝窝头时,一开始还是有一些新鲜感的。我还吃过高粱面窝窝头,但这种窝窝头口感差,难以下咽,而且易引起便秘,所以,它一直不受我欢迎。


窝窝头的工艺有两种,一种是死面的,一种是发面的。死面就是先用少量开水烫一下,开水不能多,多了,会把棒子面烫成疙瘩,再掺入适当的温水或凉水和匀实。发面,需要用酵母,我们老家叫酵子。发面窝窝头松软,口感好。窝窝头的做法比较简单,只要抓起一把和好的棒子面或高粱面或豆腐渣在手心里,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顶上去,其余四指在外侧旋转。这样边旋转边用拇指顶,同时用手在外面托着,这样转着转着,一个尖顶空心的窝窝头就慢慢成形了。可以说,尖顶空心(底部一个深坑)是窝窝头的典型形象特征,不管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都不外乎这么个样儿。


那时的棒子面窝窝头,我倒是没觉得怎么难吃,吃完反而觉得嘴里留有一种香甜。而且,有作为干粮的窝窝头,会使两顿饭之间不饿,如果仅吃热面(我们那里管汤面叫热面),早早地就饿了。窝窝头滋养了我的童年,养大了我!它也是所有北方人家的主食,曾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窝窝头的起源,是在玉米来到中国之后。据资料显示,玉米,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美洲,十六世纪传入我国。因玉米容易管理、产量高而种植广泛。到了明朝末年,我国玉米种植包括河北已达十余省。清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注云:“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复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可见,窝窝头的名称在明朝就已经有了。


过去形容某个人命运苦,常常说:“他呀,一辈子饥饱劳碌,吃窝头的脑袋。”还有一句歇后语:“窝窝头翻个儿——显大眼”,是指把窝头翻过个儿来,窝窝头朝上就露出了大圆眼儿,用以比喻出风头的人,反而出了丑,常常带有轻视、讽刺的意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窝窝头为主食的日子早已远离了我们的记忆。小时候常不得不吃的窝窝头,一度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能见到,甚至,人们把它的名字也快淡忘了。未曾想,不知道是出于一种“怀旧情结”,还是出于“好奇”等因素,现在的人们对窝窝头有一种深深地怀念或向往。窝窝头竟摇身一变,在大饭店登堂入室,成了稀罕物品。


据医学家说,窝窝头,以玉米等五谷杂粮为主要原料,其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具有刺激胃肠蠕动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其中含有的玉米油,更能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如今,人们注重营养,“返璞归真”成为饮食的趋势。所以,这也是窝窝头受到人们青睐的一个因素。


只不过,我们小时候吃的窝窝头个头特别大,和目前饭店里卖的窝窝头相比,可以说是爷爷孙子相差几辈儿。从原来既大又圆的圆帽子形,变成又小又尖的工艺品形。其制作材料由原来单纯的棒子面或高粱面,换成比例适当、营养均衡、多种粗粮混合在一起(如棒子面、小米面、黄豆面、小枣或葡萄干等),出身贫贱的窝窝头一下子变得价格不菲。窝窝头再也不是从前穷苦生活中的主食,而是成了调节营养平衡的美食。


小时候,吃的是娘和姥娘做的窝窝头。我现在时常自己做一锅窝窝头。其原料是棒子面与小麦面搭配,小麦面比例高一些,再加入几个老家枣树上结的大枣,不仅有童年难忘的味道,而且要好吃于单纯的白面馒头。看来,窝窝头,要陪伴我终生了!


作者:李润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