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情缘会伴随你终生。


  情缘是什么?情缘是怦然心动的初见,更是相伴相随的坚守。人与人之间是有缘的,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我相信,每个人与一张报纸也是有缘的。有了这份缘,能从字里行间闻到她的芬芳,触摸到她的律动,感受到她的温暖。我与《衡水日报》《衡水晚报》,就有着这样的一份情缘。我参加工作48年,也与《衡水日报》结缘48年。《衡水日报》成为我几乎天天见面的“知心朋友”“良师益友”,每天给我以丰富的精神滋养,助我成长。作为一名通讯员,对即将迎来的《衡水日报》60华诞,怎不让人心潮起伏、万千感慨!


  在我的写作生涯中,《衡水日报》《衡水晚报》就像是一片生长梦想的沃土,她会催生、滋养你心中的万紫千红。改革开放40多年来,《衡水日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并有了质的飞跃。从新闻导向、办报水平、版面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均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我正在阜城县王海公社兼任通讯报道员。我采写的第一篇稿件《王海公社掀起春耕生产热潮》发表在1975年2月28日的《衡水日报》上,这可是我把文字变成铅字的处女作啊!打这以后,我与《衡水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首先是把衡报作为良师益友。一日见不到衡报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断从衡报汲取人生的营养,支撑工作的动力;开会讲形势从衡报找素材,工作开展从衡报找经验,写稿子从衡报找灵感。其次是养成了勤动笔、善思考的好习惯。不管在哪个单位工作,担当什么任务,都把给衡报写稿当作一份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撰写成稿,发给衡报老师们斧正指导,也不断引起衡报的关注。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时,我所采写的《关键在于一个很大的干劲——阜城县推广防渗垄沟的经验》上了1978年5月22日的《衡水日报》头版头条,并加了编者按语;1987年9月17日《衡水日报》刊登的《为农民开拓致富门路——阜城县兴办专业技术研究会的调查》,《衡水日报》还配发了《组织农民向科技要富》的短评;工作研究《怎样克服社队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现象》刊登在1980年4月7日的《衡水日报》上。三是倍加敬重衡报人。衡报领导和编辑老师们的政治素养、思想高度、学识才华、文字功底都让我收获颇丰。同时,也深知从事新闻事业的艰辛,对他们心生敬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到了1976年夏天,我被组织上调到阜城县县委宣传部报道科工作,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真是让我如鱼得水、心花怒放。心想,很快就可以见到《衡水日报》不曾谋面的编辑记者朋友了。到县里工作不久,我就前往衡水日报社拜访了郭荣禄、徐向荣、蒋清泉、郭振明、段明轩、姜景珩、刘全乐、张盛金、扈双龙、崔继敏、郭永功、牟书铭、毛如林等报社领导和编辑朋友。近些年,我又得到了张秋耕、张起轩、张敬国、刘彦成、刘海江、王常荣、王文冉、袁冬雪、李耀荣、贾亚楠、张颖、沈晓燕、李红丽等衡报领导和编辑朋友的指导帮助,虽都是第一次见面,却像老朋友那般亲切,充满着浓浓的情谊。


  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之前,我给《衡水日报》投过稿,但大都是报道王海公社的新闻和“豆腐块”评论,至多也是练练笔而已。自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我便把给《衡水日报》投稿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每周写、每周投,其中,在1990年5月10日《衡水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通讯《崇高的奉献——记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获得者韩俊芳》,获得广泛好评,并在河北省地报头条新闻比赛中获省级好新闻二等奖,还颁发了获奖证书。我的不少同行朋友看到或听说后,都纷纷点赞。再后来,我又调到了县广播电视局、县人事劳动局、县委老干部局工作,但我仍然坚持订《衡水日报》、读《衡水日报》、为《衡水日报》投稿。


  我对《衡水日报》的“滏阳花”副刊和《衡水晚报》的副刊“季风”专版情有独钟,“她们”灿烂如鲜艳的杜鹃花,清纯如衡水湖的碧波。我喜欢《衡水日报》的“理论”“湖城论坛”“综合新闻”“老年天地”“农民之友”等版面和《衡水晚报》的“本地要闻”“晚报视点”“人物写真”等专版,“她们”犹如向导,让人拨云见日;“她们”犹如战鼓,鼓声铮铮催人奋进。这些年,我把不少文章剪贴下来,用心阅读学习,既作为引领思想航向的航标灯、指导工作的好帮手,也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文。同时,我也把这几个栏目作为自己投稿的主阵地。一年下来,竟有数十篇各类稿件见诸报端。这些年,正是由于衡报老师们的指导和点拨,使我在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发表稿件5000余篇,其中退休后发表稿件1100余篇,有不少文章获得市省级和全国好新闻奖。每次外出回来,我总是将积攒下来的衡报一张张、一版版地浏览一遍,生怕错漏了哪些好文章、好稿件。在一次次的拜读学习中,我成为衡水地区首批自学成才标兵并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模范宣传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还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老干部先进工作者”。这一切离不开《衡水日报》领导和编辑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也让我们从70年代初相识起,成为终身师友。


  如今,我已经退休了。尽管人不在“岗”了,但思想仍在“线”——在写作的第一线、宣传思想工作的第一线。我对衡报的那份关注、那份热情却更加痴迷,时时有些想法要表达。所以,读衡报、为衡报写稿的事情就这样延续下来。现在,我每天坚持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一如既往地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时不从报刊中获取信息和各种知识,从而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精心写好每一篇发自内心所思所感的文字,“建言”衡报,乐在其中。


  今生珍惜这份情缘。我喜欢衡报,珍惜衡报,将与《衡水日报》一路同行,生活空间时时有衡报的油墨飘香;晨昏朝暮,衡报经常与通讯员相伴。此刻,在电脑前撰写这篇文章时,才忽然发现,这些年我跟《衡水日报》这份情缘,跨越了近半个世纪。我暗自思忖,假如没有这份情缘,我的整个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好在,人生没有假如。我非常感恩这份缘,珍惜这份缘,一定要把这份缘延续下去。我决心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为《衡水日报》《衡水晚报》写稿,做到紧跟时代、贴近基层、走进生活,为时代、为祖国、为人民抒写抒怀抒情,让自己心灵的文字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绽放一抹浅绿或一丝淡红。


  行文至此,我感触颇多,是《衡水日报》给了我精神力量和继续写稿的勇气,在职时引领了我的工作方向,退休后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我更深怀敬慕和感念之情,真诚地祝福《衡水日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如既往,砥砺奋进,书写出更多接地气、扬正气、铸精神、鼓士气的崭新华章。最后,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人熟是宝不客气,情深缘长不言谢。


作者:潘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