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北国重镇金鸡城,人民自古多风流……”大凡五十岁以上的冀州人,都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冀州市歌》。2016年冀州又撤市设区,但那首歌曲却一直铭刻在冀州人的心里。《冀州市歌》的词作者就是冀州籍词作家晚笛。
晚笛(1953—2008),本名肖世军,河北冀县王海庄人,著名词作家,河北省歌舞剧院一级编剧,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幸运的是,我与这位家乡词人交往长达二十余年之久。期间我们只见过三次“面”,而实际意义上的见面只有一次,另外两次是我们的歌词作品在刊物上的“会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开始文学创作,在写诗的同时也尝试写歌词。1983年,我的歌词陆续在由著名词作家、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金波(冀州人)主编的《儿童音乐》“少年儿童歌词”上刊发。这是一本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音乐月刊,郑南、瞿琮、晨枫、胡宏伟等著名词作家亦在此发表作品。1984年4月,我的歌词《我和小河》在《少年儿童歌词》上刊发,我当时写的地点是“河北冀县西沙乡呼道口”;同期亦有晚笛的歌词《田野里的小乐队》,他写的工作单位是“河北涉县符山铁矿”。这是我与晚笛的第一此“见面”,但是我并不知道我们同是冀县老乡。
河北省歌舞剧院的诗人刘章老师是“引我走上诗坛的人”,我的诗歌处女作就是经过他的修改与推荐才发表出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我与他书信交往甚密。有一次,刘章老师在来信中说,他的同事晚笛是冀县人,写歌词的。我这才知道,我与晚笛是冀州同乡,而他已调往河北省歌舞剧院从事专业创作。之后,我便与他取得了联系。晚笛1953年出生于冀县王海庄村,从家乡参军入伍,1969年从部队专业到河北涉县符山铁矿,即从事业余歌词创作,后因成就突出调入河北省歌舞剧院,担任编剧,从事专业歌词创作。晚笛大我整整10岁,他的老家王海庄村离我的老家呼家道口村仅5公里之遥。在书信交往中,他多次为我修改、评点歌词作品,让我受益匪浅。1986年,在全省性的“河北音乐之春”创作活动中,经晚笛推荐,我的一首歌词《中南海的灯》刊发在第二期《河北音乐之春》词报上。
第二次“见面”,是在1987年的一期《少年儿童歌词》上。晚笛的歌词是《神奇的多来米》,我的歌词是《爸爸的故事妈妈的歌》。不同的是,他的工作单位变成了“河北省歌舞剧院”,我的单位变成了“河北冀县化肥厂”。后来,我渐渐远离了词坛,便也与晚笛失去了联系。
1993年冀州撤县设市,掀开了古城历史新的一页。1996年初,为筹备庆祝建市三周年的纪念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提议,拟创作冀州市市歌。经市文化馆提议,歌词由时任河北省歌舞剧院二级编导的冀州籍词作家晚笛创作,作曲由时任河北师院音乐系主任的武强籍作曲家尹铁良担任。因为当时我还没到市委宣传部工作,所以也没有参与市歌的组织创作活动。《冀州市歌》歌词大气磅礴,贯古通今,将冀州从五千年历史到改革开放后取得的骄人成就,用寥寥150余字精准高度概括,可谓市歌之力作。“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北国重镇金鸡城,人民自古多风流。忠厚善良,美名四海扬,光荣的冀州人,文明的古冀州。创业英雄多,华夏第一州,万顷平原半湖春,十年南桥楼上楼。自强不息,敢领天下先,自豪的冀州人,繁荣的新冀州。走向新世纪,华夏第一州,旭日东升八方暖,大业辉煌铺锦绣。团结务实,创业进取,前进的冀州人,富强的大冀州。”
等到第三次见面,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唯一的见面,已是13年之后的2000年夏天。这年的5月下旬,全省“五个一工程”歌词创作研讨班在冀州灵秀山庄北岛渡假村举办,省内20余名词曲作家聚首古城,省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社员都是向阳花》的曲作者王玉西,省文联副主席、作曲家刘泉洲等名家莅临,晚笛亦在其中。那时,我是作为地方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参加开幕式的,在中午的聚餐中,我与晚笛坐在一个桌上,才第一次真正见了面。他为我放弃歌词创作而惋惜,我也觉得很对不起这为曾帮助过我的老师、老兄、老乡和词友。晚笛是位颇具艺术家气质的人,一头长发,不修边幅,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烟抽得很凶,为人豪爽义气。他性格开朗,诙谐幽默,豪放又不失淳朴,尤其对待请教他的新人总是热情帮助。他给我留下了他在石家庄的家庭电话(那时手机还不太多),叮嘱我有事去找他。遗憾的是,这个电话我一次也没打过。
这次见面之后,晚笛劝我不要放弃歌词的告诫对我有所触动,虽然没有写出有影响的歌词,但也陆续为化肥厂、电力局、一小、二小、四小等创作了厂歌、校歌,为一些专题晚会创作了主题歌,并由冀州市文化馆作曲家张庆振谱曲,广为传唱。2005年的时候,张庆振为晚笛的歌词《家乡有条小河湾》谱曲,由我的女儿杨飏演唱,参加河北省“燕赵新苗”音乐评奖,获得了创作和演唱两个二等奖,也算是对晚笛这为“词兄”一丝告慰吧!
2008年春节,晚笛回冀州王海庄村过春节,农历正月初二在故乡因病逝世,享年55岁。能在生他养他的故乡怀抱里长眠,是对这位游子的最好慰籍。
一曲晚笛诉衷肠。晚笛曾说,其笔名“晚笛”来自宋朝诗人雷震的诗《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笔名诠释了他精彩短暂的一生,也成为他做人作词的生命底色:自在、洒脱、淡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发表歌词5000余首,其中有600多首在全国及省级以上征歌征词中获奖。他创作的歌词,取材广泛,语言质朴,通俗流畅,隽永深邃。其作词的歌曲《时间的小马车》《山里的妹子》等选入学校音乐课本教材。编剧的《离宫乐舞》《四美图》等大型歌舞剧作品,先后获得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国家“群星奖”金奖、南宁国际民歌节一等奖、中纪委廉政歌曲“特别奖”等。晚笛涉猎广泛,除音乐创作外,还先后发表过多篇(部)武侠小说、章回小说、故事、童话和散文,是名副其实的“杂家”加“大家”。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两部,由《少年智力开发报》连载童话六部。晚笛多才多艺,还担任上千次河北省重大晚会的策划、总撰稿,组织策划了河北电视台的《大家来欢乐》150期、《燕赵风情》100期等栏目。担任多届河北省“七一”晚会策划、撰稿,担任1996年河北抗洪、张北抗震、抗击非典等特殊时期的文艺晚会的策划和撰稿。
晚笛远去无人吹,只留清曲在人间。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