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的一件真实的故事。


2022年6月9日上午9点。年已84岁的老人沈正乐,正在家中客厅忙家务活。天气一天天热了,他想把放空调遥控器的桌子推一下,突然头有点晕,一头栽下去,磕在墙角上,头顶出血了,洒落在地上。老沈虽有一儿一女,但女儿在国外,儿子在上班,不巧的是老伴也出去看朋友了。紧急时刻,他想到了一起玩扑克的刘景斌,可手机怎么也打不通。他又打邻居王玉茹、李占勇夫妇的手机,这次打通了。他本想请王、李夫妇给单位老干科打电话,来辆车把他送医院。但王玉茹看到老沈头上的血还在不停地流,当机立断呼叫“120”。于是,李占勇去家属院门口等120急救车,王玉茹就给老沈的儿子、老伴打电话。急救车到了,邻居们搀扶着老沈上了急救车。此时刘景斌也办事回来了,他连家也没回,就跟着急救车上了医院。帮助填表、挂号、检查,一直等到老沈的儿子赶到医院,看到老沈没什么危险了才离开……


此时此刻,邻居们还记起了一件往事:那是2011年中秋节的晚上。天气晴朗,月明星稀。老沈一边欣赏着玉盘似的明月,一边在院里的体育器材上做背部按摩,突然想起梅兰芳《贵妃醉酒》的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不小心手没抓住扶手,往右栽倒在地上。他挣扎着爬起来,坐到旁边的椅子上,感到头有点晕,嘴巴张不开。正在散步的邻居郑先祥见状大喊:“老沈摔伤了!”首先听到的是邻居刘晋平和李红。李红见状立即打电话叫“120”救护车,而刘晋平则忙不迭地跑着去5号楼喊老沈的夫人,并跟随救护车把老沈送到医院……


这两件看似“远亲不如近邻”的偶然事,实则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遇到的经常事。自本世纪初我国跨入老龄化社会后,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化速度快,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问题。据资料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占13.5%,形势非常严峻。以我们小区为例,25年前,人们搬来这个新建小区时,大多数人还年富力强,还在单位工作和任职,不少是机关的中坚和骨干。可随着老年群体逐年增加的态势加速,许多人相继退出岗位。特别是这些年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也使许多“老革命”掉队了。比如智能手机的使用、看病求医的困难、网上购物的手续繁杂、以及小区的生态环境的维护保护等许多人口老龄化遇到的新问题,在小区老年人中也有明显显现。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已作为发展战略问题,社会也加强了新时代的老龄工作。作为老年人也积极行动起来,配合街道社区的工作。比如我们万寿路甲十五号二区的一些老党员、老同志就急政府所急、解老年人之需,自愿成立了“邻里互助”小组,好及时为老年人排忧解难。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年轻老年人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从而促进了小区的社会和谐稳定。有几件小事十分感人:


——前一段时间北京疫情严峻复杂,社区进行全员筛查,每天需作一次核酸检测。检测点设在七区14号楼。从我们所住的二区到七区有500米,来回就是1000米,对于年轻一点的老年人无所谓,但对于拄拐杖、蹒跚而行的老年人,就有困难了。80多岁的邻居王淑英,罹患老年腰间盘突出,邻居们有的用电动自行车拉着她去,还有的挟着她去做核酸检测,使王淑英感到幸福和安全……


——有一天早晨,老红军曹青野来敲刘晋平的门,说她家的燃气灶点不着火了。刘晋平的父母是晋察冀边区的老革命,晋平从小受着革命传统教育的熏陶,从小就学雷锋、做好事,所以邻里谁有什么困难都愿来找她。她跟着老曹到其家中,打了两下不冒火花,估计是电池没电了,就回家拿来储备的一号电池,装上一试,打着火了!老曹千恩万谢,问要多少钱?刘晋平摆摆手:“电池是我储备的。您老高兴了,就什么都有了……”


——杨协是杨虎城将军的孙子,出生在1949年新政协开会的那一年,所以取名“杨协”。几十年来,他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家风代代相传,退休后仍不忘初心,积极为邻里相助、打造老年宜居的小环境做贡献。他有一双能工巧匠之手,谁家有点小活他都热情帮助。比如老黄家饭锅的把手坏了,他帮助修好;老沈家的电冰箱坏了,也是老杨精心帮助修好的……


——二区的生态环境比较好,如何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邻里互助”小组的一项任务。有的老同志说得好:“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十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我们也要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推动者。”天旱了有人自动为小树浇水,有人折树枝、摘花朵,邻里们就自动站出来护林爱花……


小区还有许多这样的“凡人新事”,人们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对方说声感谢,图的是小区有个和谐融合的环境。提起这些“凡人新事”,沈正乐老人深有感慨地说:“邻里互助体现了‘一人有难,大家支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风尚,也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一种生动实践!”


作者:张锡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