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全,武强县武强镇西樊屯村人,中共党员,一个有胆有识的汉子,早年远赴上海等地创业,过上了优渥的大城市生活,但故乡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2008年,在家乡父老的“召唤”下,他毅然离开上海,只身一人回到故乡武强西樊屯村。为实现强村富民的目标,他不辞辛苦奔波忙碌,带领全村走上了致富路,最近被选树为全市“乡村振兴领头羊”。




舍弃大城市生活 毅然回村当起小“村官”


西樊屯村地处滹沱河与滏阳河交叉地带,历史上旱涝多灾,清代曾被敕封为“免征钱粮”的“献县48村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翻身当家做主,但依旧贫穷落后。


“村里人均耕地少,且因灾情收入甚微,决不能只把手脚捆绑在种地上。”20世纪70年代末,初中毕业的张双全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了追求富裕的探索之路。贩运花生米等农产品,生产摩托车、拖拉机配件……他大胆尝试,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来,他走出家乡黄土地,到兰州、上海等大城市闯荡,凭借着勤奋和诚信,生意风生水起,实现了年收入百万元的“致富梦”,最终在上海安了家。


致富后的张双全,心里时不时想起儿时的故土,报效家乡的想法油然而生。从1996年开始,他主动为村里做公益献爱心,给村小学教室里安装电扇,为村街道安装路灯,为困难家庭排忧解难......好事善事不胜枚举。


2007年的一天,武强镇党委与张双全取得联系,希望他回村当“村官”,推进全村快速发展。其实,这也正对他的心思:“我不能长期漂泊异乡,应该为乡亲们卖一膀子了。”于是,他精心安排,把上海的企业交给儿子张松林和老伴王春玲打理,于2008年只身一人回到了西樊屯。回村不久,他就当选了村主任,2010年1月又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在履职大会上,他铿锵有力地表态:“我当村干部就是5个字——为人民服务,请父老乡亲监督我!”响亮的掌声,激励他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领头羊。”



无私奉献聚人心 昔日贫困村绽新颜


“为人民服务”,成为张双全矢志不渝的使命,然而,兑现这一承诺却并不容易。回乡后,他面对的不仅是孤身一人的生活,还有一大堆意想不到的“挠头事儿”:街道破损,几十户村民吃不上水,村庄“脏乱差”,而村集体不但没有存款,还欠下4.8万元的外债……


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走访村民,制定方案,发动村民集资、出义务工,并率先垂范,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把一件件该办的“急难愁盼事”落到实处——整修300米的地下管道,更换水泵,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农户多年来的“吃水难”;修建砖道和水泥路7000多米,解决了街道和田间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斥资30余万元,利用滏阳河近村的优势,修建了5000米的排灌管道,完善了扬水设施和田间工程,实现了旱能浇地涝能排水,多年来旱涝影响农业增产增收的症结被消除;有100多亩耕地低洼不平,不好耕种,组织机械和人力予以平整……


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他还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治理。为解决村庄“脏乱差”问题,党员和村干部带头建立了义务清洁队,常年保持村内整洁;为解决社会不安全问题,建立了巡逻队;为解决红白事儿大操大办问题,成立红白事理事会,统一标准;为活跃群众文化活动,填平“臭水沟”建起了文化广场,并组建了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


“村风正,人心齐,才能加快发展。”这也是张双全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西樊屯村有寇、李、王、张、刘等8个姓氏,以前因为生活困顿,存在家庭不和、邻里纠纷以及上访告状等问题,给全村带来了不安定因素。为此,张双全入户走访,谈心交朋友。一冦姓家庭曾因家务问题兄弟姐妹多年不和,双全一次次家访,给他们讲“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帮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一大家子重归于好。村里有几个“上访户”,“值不值当的事儿”就四处告状,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儿,别再往外跑了,找我,我给解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找准“症结”解开“心结”,融通感情达成了奋发向上的共识,村上出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张双全自从当上“村官”以来,自掏腰包六七十万元,不仅为村里还清了原来的“外债”,而且村集体有了50万元的公共积累。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村里没有了上访告状,没有了家庭纠纷,没有了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歪风邪气,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村民们都为张双全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低保户寇建春在微信群里说:“若不是张书记帮我,我哪会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的孩子哪能考上大学?”



坚守为民情怀 疫情面前尽显担当


14年来,张双全把“为人民服务”当成最大的“心事”,心里装着的是全村人的冷暖和发展,过年过节,他也很少回上海与家人团聚,尤其在突发困境面前,更加彰显了他为村民服务的高尚情怀。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他迅速投入防控工作中。认真传达上级通知精神,摸排返乡的务工人员底数,并为村民分发口罩、进行村内消毒、加强村口处疫情防控值守……他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使村内防疫工作迅速有序开展。


当时,通过走访排查发现,西樊屯村有304人返乡,是此次疫情中全镇返乡人数最多的村庄。在对返乡人员一一落实有关防控措施的同时,对在家隔离的农户,他每天清晨都会送去蔬菜和生活必须品,并早、中、晚三次询问其身体状况,做好心理疏导。特殊时期,村民们为有这样的“主心骨”和“贴心人”感到欣慰和踏实。


为搞好疫情防控,张双全还个人出资2000元购买了方便面、火腿、水果等食品,慰问镇上疫情指挥部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并捐赠1000元现金,慰问村“两委”工作人员及村口执勤人员......拳拳爱心,激励着全村上下齐心打赢防控疫情攻坚战。


2021年秋季,阴雨连绵,农田里积了半米深的水,不仅大批庄稼被淹,而且直接影响着收秋种麦。在这种情况下,张双全多次冒雨到田间查看灾情,与村“两委”研究抢救措施。及时启动扬水站昼夜排水,并抓住时机组织村民和机械在泥泞中抢收玉米,不仅确保了全村1200亩玉米颗粒归仓,而且较好地完成了种麦任务。


“我是共产党员,是村里的当家人,关键时刻必须冲锋在前!”张双全任“村官”以来,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为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有时,一袋方便面就是一顿饭。村民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时常有村民拉他到家中去吃饭,有的还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张双全的面前。因劳累过度,他消瘦了很多。2021年8月的一天晚上,天气酷热,奔忙了一天的他突然晕了过去,被朋友送到县医院,输液打针,住了7天院。可每逢家中打来电话,他却总是说“在村里很好,不用挂念”......



支部领办合作社 齐心协力奔小康


西樊屯历史上是个传统农业村,改革开放以来,村里有1/3多的人家务工经商,还有的把生意做到了上海、西安、乌鲁木齐等大城市。新形势带来了全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却也导致一些农户对责任田粗放管理,甚至撂荒,使耕地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这一情况,引起了张双全的沉思。他多次召开“两委”会议专题研究,最终达成共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决不能困守“旧摊子”,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使全村步入高质量、大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层层统一思想,最后形成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村责任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的决议。2019年10月,村“两委”注册成立了西樊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21年6月,全村将22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经营,并依照有关政策法规健全了理事会、监事会和合作社章程。村民以每亩地800元的租金加入合作社,没有务工经商项目的村民有序安排到合作社劳动,日薪70元。


在全部耕地流转到经济合作社以后,张双全和村党支部根据村情、地情和村民的农业技术特长,设立了4个专业组,分别从事粮食、油料、蔬菜、林果的生产,村党支部则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加强和搞好合作社的各项服务上来,及时搞好优种选用、农资供应、自然灾害抵御、农作物市场开拓等后勤保障工作,确保了合作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樊屯村在全县第一个实现了全村责任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并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合作社+专业队、务工经商+专业农民等形式,向农业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促进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蹚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务工经商的没有了种责任田的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经营自己的项目,每年还能领取责任田入社租金。没有务工经商项目的村民,除了责任田租金外,还能到合作社劳动挣钱或外出务工,也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合作社强化管理,村集体也有了一定的收入。可以说,村民和村集体皆大欢喜。77岁的老党员寇玉海动情地说:“这次改革,党支部抓得好,村民都得到了实惠,俺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使命成就梦想,宗旨在强村富民中闪光。张双全回村当“村官”以来,昔日落后的西樊屯村一步步进入新农村建设的先进行列,村党支部被表彰为武强县“先进基层党组织”,“领头羊”张双全也先后获得“时代新人,武强好人”“衡水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当选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他的家庭被评为全县“文明家庭”。


为实现全村人的致富梦,张双全14年来一直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家人经常催他回上海团聚,有时他也想“见好就收”,但是,每当想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看到家乡父老幸福的笑脸、期待的眼神,就又坚定了在“老家”继续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年已57岁的张双全,在带领村“两委”继续抓好经济合作社阔步发展的同时,日前又开启了建设新农村新民居的运作,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居民区和工业商业区,力争早日将全村建设成经济强村、美丽新村。


作者:刘金英 王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