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刻铜兴起于清末民初,刻者以刀代笔,以铜为纸,巧用腕力,便可在铜板上镌刻出一幅幅具有金石韵味的书画作品,以铜画为装饰的墨盒、镇纸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刻铜技艺渐渐销声匿迹。


衡水饶阳籍刻铜艺人宋国柱,三十多年来凭借对传统刻铜技艺的情有独钟和刻苦钻研的匠人精神,让这门濒临消失的中华传统技艺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执着 让刻铜技艺重获生机

 

挑选铜板、勾画草图、创作诗文,再用钢刀在铜板上一笔一划刻出纹路,最后进行抛光打磨……在衡水市区滏阳河畔宋国柱的工作室内,窗外鸟鸣盈耳,屋内静谧无言,只听得钢刀在铜板上发出沙沙的雕琢声。约莫一两天的功夫,一方巴掌大的墨盒上,一幅精美而充满诗意的刻铜画就在宋国柱的手下完成了。



“雕刻产生的独特刀痕,使画面线条的金石韵味更强,比纸上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你看,在灯光下,这些刀痕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彩!”年近65岁的宋国柱一边展示着自己的刻铜作品,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起刻铜技艺,言语中流露出他对刻铜的挚爱和深情。


宋国柱,1958年生于衡水市饶阳县,冀派刻铜艺术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三十多年前,喜爱绘画的他初次接触刻铜画,便对这门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苦心钻研,寻找刻铜物件,琢磨刻铜手法,练习和提升技艺。从中年到鹤发老人,多年来,他在摸索、积累中得出大量的刻铜技法与心得,并精心创作出了《萱花图》《梅花图》等精美刻铜作品。在业界,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刻与传统刻铜技艺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宋氏刻铜”风格,被誉为“当代寅生”,成为国内唯一一位以传统技法——手持刻刀直接刻铜的艺术家,其作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守护 刻铜作品精美绝伦

 

6月14日,大运河文化作品展的开幕仪式上,宋国柱的饶阳刻铜技艺被正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荣誉牌匾。他将这块牌匾摆放在工作室显眼的位置上,并自豪地说:“衡水目前已经有7项国家非遗项目了,刻铜技艺能够被重视,自己真得很开心。”


 “这幅作品是为景县的一位刻铜爱好者创作的,”宋国柱正在构思一幅桌摆刻铜画,这是一幅以“大运河”为主题的作品,为了突出大运河的特色和韵味,他用墨笔在铜板上画上了挑水坝、景州塔等特色景致。只见宋国柱手持刻刀,在铜墨盒盖上挥洒自如,无论是刻出的字体还是图案可以用“精美”来形容。



仔细观察宋国柱的刻铜作品,这些作品或呈现在小小的墨盒、镇纸之上,或被刻画在桌摆、屏风上,在灯光下,铜画散发出耀眼的光彩。宋国柱说:“刻铜不同于刻竹、刻瓷、刻锡、刻木、刻牙等,由于铜材质特殊,硬度高,而且粘刀,需要很强的腕力和操控技能,刻刀在铜板上的走向才能顺畅自如,刻出的深浅才能如心想,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与经验。”


中国画讲究传承,讲究“笔笔有来历”,讲究“师古而不泥古”。宋国柱在创作属于自己的风格之余,坚持临摹刻铜前辈的名家名作,也曾被称为“冀派刻铜”的开山之祖,从前辈的作品中寻找冀派刻铜的精髓,在画法高古的作品中寻找艺术灵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内画、书法还是刻铜,宋国柱都从未真正拜师学艺,完全是靠自己的悟性和刻苦自学,就连他刻铜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自写自刻,题材广泛,有书法、山水、花鸟、人物、佛像等。他的作品,题跋都自出己意,词句之间不仅有文学素养,别有一番心境。

 

传承 手工刻铜绝技发扬光大

 

“这里要再刻重一些”“可以在边缘加上几笔”……如今,宋国柱每天还要通过手机微信群,对徒弟们的作品进行点评。他说:“因为疫情原因,有的徒弟从外地过不来,所以就从微信群请教刻铜方面的问题。”宋国柱对这种方法可以随时随地答疑的方法以及徒弟们认真学习的态度很是满意。



因手工刻铜对于从事者有极高的艺术修养要求,需要诗、书、画、刻等多个艺术层面的艺术积累,学习门槛高,学习过程漫长、艰辛,往往是爱好者多,有志从事者少。为将手工刻铜传承下去,宋国柱在慕名而来的众多求艺者中,遴选出既有天赋,又能认真、吃苦的弟子,为手工刻铜技艺的传承培养新一代人才。如今,在他的谆谆教导下,徒弟们在刻铜技艺上都已经小有成就,有的已经成为市县级非遗传承人。宋国柱说:“我希望把我的刻铜手艺全部传授给他们,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再提高,将刻铜技艺再发扬光大。”

 

30多年钻研刻铜,过程虽艰辛,但看到这门技艺得到认可,并且能够传承,宋国柱表示很欣慰。他说,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趁着身体硬朗,多创作出一些精品刻铜作品来,希望这些作品连同刻铜技艺一起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