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乡路蜿蜒。有一群人踏着坚定的脚步,行走在广袤乡村,他们用真诚的叮咛安抚村民、用精湛的医术治愈伤痛、用一生的时光坚守岗位……从青丝到白发,从少年到暮年,岁月虽无情,初心永不变,他们就是撑起万千乡亲健康保护伞的广大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地区大部分医疗照护担当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是我市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与基层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密、感情最深的健康守护者,也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他们扎根乡野,默默地奉献青春年华,守护着一方百姓健康,收获的是父老乡亲的信任、赞誉和尊重。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平凡坚守就是万丈光芒。


 白衣为甲——

“木拐支撑的不仅是我,也是乡亲们!”



满头银发,穿着起球但干净的绿色毛衣,张洪显拄着木拐用左手用力推开西屋的木门,一张老旧的实木桌子、一把被淘汰的电脑椅就是这位77岁乡村医生的工位了。


在滨湖新区彭杜村乡西张景官村,村民们尤其是老弱小群体有个头疼脑热,第一时间就是去找张洪显瞧瞧,这是多年形成的习惯。而这间简陋的屋子,则牵系着全体村民的健康。


1964年,看到家乡急缺医生的现状,为了让村民少受病痛折磨,张洪显决定踏上学医之路。张洪显参加了省卫生机构在彭杜乡卫生院(原名小侯乡卫生院)组织的“两年专职专业培训班”,两年时间里,他努力汲取知识,学习医学技能,加快自己的知识储备。


毕业回到家乡当了几年的村医,张洪显发觉村医面对的不仅仅是头疼脑热,还有其他各种复杂的病症,突发外伤、慢性病、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察觉自己医疗水平有所欠缺的张洪显当即做出一个决定:“我要去乡里的卫生院,把自己从基层村医磨炼成更专业的医师,然后再返回村里给乡亲们看病。”


从初出茅庐的西张景官村小村医,到稳重成熟的彭杜乡卫生院医师,张洪显离开村子的十几年,心却一直惦念乡亲们的身体。“每天从卫生院下班回到村子,我晚上10点之前都没有休息过,直到确认村里没人生病来找,我才放心睡觉。”张洪显回忆着。


医疗水平更加专业的张洪显,十几年后再次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医,得知消息的村民们纷纷奔走相告:“张大夫回村了!张大夫回村了!咱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了。”


采访当日,为村民张洪涛测量血压后,张洪显叮嘱道:“血压最近升高了不少,是不是又不注意饮食了?以后可得少吃点荤腥。”每当有村民来看病,张洪显总会把破旧但干净的白大褂穿上。“我这大褂是那种粘扣的,兜子上也破了几个洞。一穿上这身儿白大褂,瞬间就感觉整个人都年轻了。”


张洪显坚守医疗岗位60年,无论多晚、无论在哪,只要有人来看病,他都会及时接诊。虽然从风华正茂到须发皆白,但张洪显的一双眼睛依旧明亮如初。


看着张洪显拄着木拐走村入户的身影,村民都感叹其年纪大愈加辛苦,张洪显反而毫不在意:“现在村里只有我一个村医,我不能懈怠啊!只要村民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


情系乡亲——

“村医工作特别重要,关系着全部村民的健康。”



桃城区河东街道石家庄村卫生室里,43岁的乡村医生崔彦星正在忙着给村民测血压。透明玻璃后的药房中,妻子吴志欣正在给另一位村民拿药。


“2013年,村里重建了卫生室,30多平方米变成60多平方米,给村民看病的地方更大了,诊室、药房、公共卫生室和治疗室分开,布局合理,而且全部配齐了医疗设施设备,可规整了。”崔彦星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随着深化医改的不断推进,我市乡村医生工作条件和待遇得到明显改善,我市共4994个行政村,其中4582个行政村改造和新建了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统一配置了医疗器械和办公用品。


崔彦星边给抽血病人录入信息边说:“从2000年11月开始,我就扎根石家庄村了,和村民们二十多年的相处和陪伴,我对很多村民的病情都很了解,而且现在都是线上健康档案,用电脑一查,村民以往病例就都出来了,一目了然,便捷了我的日常工作。”


上午10时05分,崔彦星接到求医电话,要去彭杜村乡康家洼村出诊。崔彦星随口解释道:“康家洼村虽然有村医,但是忙不过来的时候也会叫我去帮忙,离得不远,我就骑着三轮车过去吧。”


三轮车在康家洼村里穿梭,村民们看见崔彦星来,纷纷热情地打着招呼问候几句,笑意自然爬上村民脸庞。



三轮车停放在一户村民门前,崔彦星推开大门,熟门熟路地爬上狭窄的楼梯,二楼是一对年迈的夫妻,丈夫患有血栓瘫痪在床,瘦弱的妻子走出来和崔彦星聊着丈夫最近的病情。


给瘫痪在床的村民看过病情,崔彦星又安慰了几句,走出大门时还能清晰地听到村民妻子的喊话:“崔大夫,您路上慢点儿,多惦记惦记俺家老头儿啊!”


返程路上,崔彦星稍显无奈地倾诉:“做乡村医生,得稳得下心、沉得住气。大量琐碎的村医工作,再加上社会对村医的偏见,认为留在村里没有前途,不少村医因为种种原因退出。现在农村居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子,面临着日常就医频率高、外出看病行动不便等困难,农村对乡村医生的需求十分迫切。”


从早上7时卫生室开门到中午12时,崔彦星夫妻陆陆续续共接待了57名病人。每位病人一进门,崔彦星就开始熟捻地打招呼询问情况,病人偶尔紧张时,崔彦星一两句逗乐的话就放松了病人情绪,卫生室内轻微消毒水味并不刺鼻,反而令人心安。


肩扛责任——

“做好基层卫生事业,关键在人。希望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



“村里的老人就跟自己爷爷奶奶一样,看到小病小痛在村里就能解决,我挺开心的。”在深州市前磨头镇大王斜庄村的卫生室里,34岁的乡村医生高旺笑盈盈地说。


1990年出生的高旺在五年的卫校学习之后,心中报效祖国的热血燃烧,毅然选择迷彩,离乡投身军营。在部队的两年,磨练了高旺的意志,学会了担当负责。退役后,前磨头镇卫生院有意招高旺回乡,发挥其医疗专业特长,高旺也不负众人所盼,成功通过了“乡聘村用”乡村医生招聘考试,回到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大王斜庄村。


从村西走进大王斜庄村,一座三间白色平房出现在眼前。


前磨头镇副镇长刘亭和记者一同走进卫生室,里面宽敞明亮,墙上贴着一些常用药品注意事项,高旺从卫生室南侧屋里探出头来,笑容从小麦肤色的脸庞上绽开:“哎哟,我正整理药柜呢,没注意外头动静。”


刘亭笑呵呵地寒暄:“又忙着呢,上午给你打电话的时候不是在村里查水表呢嘛,你这大中午的也不歇会儿?”


“中午回来顺手就收拾了,上午查水表的时候有几家没人,一会再去看看。”几年“半医半农”的劳作,高旺的皮肤被晒得有些粗糙。


大王斜庄村目前仅有230余人,基本都是老年人,为这些老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是高旺的主要工作。他给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免费做体检,定期入户走访,进行慢性病跟踪管理。


高旺对村民的担当不限于职业选择。高旺不仅是大王斜庄村的乡村医生,也是村“两委”成员之一。


“他不光承担了大王斜庄村村民的日常诊疗和公共健康管理工作,也是邻村村民的‘健康守护者’。年少有为,后继有人!”刘亭言语间流露出对高旺的赞赏。


对于乡村医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高旺有着自己的理解:“做好乡村卫生事业,关键在人。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乡村医生队伍中来,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希望从医的同行在过年过节回到老家的时候,可以在村里义诊,给村里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高旺黝黑的脸庞上写满认真和赤诚。


高旺喝了几口水起身告别,急忙忙地去村里查水表,电话里和同伴商量去哪家的话语渐远渐消。


刘亭望着高旺离去的背影告诉记者:“乡村医生是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筑牢农村基层卫生网的‘保卫员’,决定着农村公共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不断改善和优化,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我市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的初衷。全市114个乡镇卫生院和3931所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实现了乡村一体化“十统一”管理全覆盖;完成了4582个行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村卫生室建设和村医配备全覆盖,并对新建成村卫生室和新配备乡村医生全部纳入一体化管理。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群众就医更加便利。


见习记者:薛涛

摄影: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