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快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从“有”到“优”,让“养老”变“享老”


核心阅读: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的成色与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近年来,我市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为目标,结合实际,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和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努力逐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家门口的养老”有品质更有温度


在昊和康养日间照料中心,护理人员与老人通过游戏进行肢体锻炼。


春日的衡水,生机盎然,繁花似锦。


82岁的贾兰芬虽然腿脚不好,但在护理人员的陪伴下却几乎日日不落地到小区里看春景。小区里哪棵香椿冒了新芽,小花园里新栽了几棵石榴树……老人都如数家珍。


“我就是咱昊和沁园小区的住户,去年因为腿脚不好入住了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每天照顾我吃饭、睡觉、上厕所,还根据我的身体状况给做康复理疗。那时候天天晚上回家,就像小娃娃上托儿所一样。但家里毕竟不像这里,24小时有医护人员陪护,还有专业的设施。这不,年前我就搬到长时照护这边来了。”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的贾兰芬思路清晰,说起在昊和康养的这段日子,她很是认可。


作为一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昊和康养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长时照护和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项目。日间照料中心仅是其中之一。昊和康养负责人王虹介绍,中心服务内容涵盖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训练、慢病调养、保健理疗、文娱康养等,基本可以满足老人的日常需求。同时,他们对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进行公示,让老人做到心中有数。来日间照料中心老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一项或多项适合自己的项目。


“在这里不仅衣食住行不用操心,有个头疼脑热的社区门诊大夫还上门给看病。”去年6月,87岁的高永忠老人入住萃景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当年7月12日,当班护工发现老人走路出现失衡情况,立即联系卫生站医生,初步判断是脑部问题,联系老人家属后,立即将老人送往医院。后检查为颅内淤血,经开颅手术治疗出院后,回到中心康复。中心为老人搭配营养餐、提供照护康复服务。半个月后,老人已恢复最初入住时的状态。现在,高永忠老人打麻将、听戏曲、做游戏,每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萃景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辅助老人进行拼图游戏。


萃景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由信康养老集团与萃景社区卫生服务站共同打造。“我们定期对入住老人进行医疗体检,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给予合理用药和康复诊疗。”中心负责人卢世敏介绍,中心还与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展开合作,开通“健康绿色安全通道”,对危重病人及时送医院治疗,实现“双向转诊”。


中国式养老的特别之处在于,老年人不愿意离家外出养老,他们不仅需要生理上的照顾,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相较于传统的养老院,像昊和康养、萃景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这样的社区养老机构充分尊重老年人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居家养老的观念,并可为老人提供更为专业的综合服务,让老年人养老离家不离社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近些年,我市积极探索更适合本地的居家养老方式,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不断延伸专业化服务到社区、进家庭,让“家门口的养老”更有品质和温度。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各类社区日间照料站点160个,为1.8万名老人带去品质温暖生活。去年,我市被确定为民政部社区和居家养老基本服务能力提升地区,2490万元项目资金为我市的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


医养康养相结合——

养老看病“一站式” 快乐健康有“医”靠


市老年养护中心活动室里,老人们手舞彩带排练队形。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一大批有知识、有见地、有经济实力的50后、60后退休人员步入老年,让医养康养全面融合发展成为当前养老服务的重要发展趋势。


走进位于衡水市高新区振远路的衡水市老年养护中心,远远地就能听见活动室里歌声阵阵、笑声不断。老人们手舞彩带排练队形,幸福的生活挂在脸上,甜在心里……衡水市老年养护中心是以机构养老、医疗康复、照料护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设置床位500余张。养护中心在传统多人间和双人标准间的基础上,增设了套间,迎合了老年夫妇同时入住的需求。室内各类生活设施、家具均为适老化设计,整洁明亮的房间里还摆放着老人从家里带来的绿植和装饰,家庭氛围十分浓厚。


书画室里,85岁的王藏巧老人端坐桌前、凝神挥毫。“这是跟着市老年大学老师学习的第三个学期了,每天都会过来练一会,练练字手抖得也轻了。”入住两年多,王藏巧说比在家强。“在这儿,吃饭、洗衣、看病都不愁,娱乐活动还很多,能听各种讲座,我还能到阅览室抄录我喜欢的偏方。”养护中心在传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党员活动室、阅览室、网络室和放映厅等,对老人们的各类需求都有所回应。


专业的照护和医疗团队是老年人能够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衡水市老年养护中心与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联手,将“医养结合”变为“医养融合”,形成了集内科、中医科、康复科、B超室、心电室、输液室等于一体的医疗服务模式,长年为养老、长期卧床、失能半失能、术后康复护理、临终护理等老人提供各类服务。


市老年养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认知评估筛查工具。


“所有入住的老人都会经过认知、行动等方面的专业测评,进行养老等级评定并建立健康档案。我们会根据老人身体情况,为他们提供慢性病管理、干预,或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中心工作人员杜颖介绍。


86岁的张淑兰老人因重症肺炎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术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全天照护。“我母亲从ICU出来后就一直需要换尿管、吸痰等一些专业护理,而我们也没有专业的护理知识,想在家中护理基本不可能,老年养护中心提供的专业服务,真是给我们帮了大忙。”张淑兰的女儿感慨地说。在衡水市老年养护中心五楼综合内科,配备有集中供氧系统、负压吸引系统等必备和常用医疗设施,两块电子大屏实时集中显示每位老人的监护数据,专业医护团队24小时待命,为重症、危重症和后ICU病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实现医养服务零距离。“所有在院老人实现医保直接就诊、住院及药物购买等,病区实行开放式管理,家属可以随时探视。”综合内科负责人马星介绍。


“医”是基础,“养”是核心,我市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手合作,让医养、康养深度融合,建起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护工与智能相辅助——

见“人”见“智”让农村养老不再孤单


河北乾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员与老人核对护理服务工单。


在衡水工作的李志松最近刚给在老家武邑独居的父亲配上了一个智能养老手环,“现在通过手机APP,我可以实时查询父亲所在的位置,虽然不在身边却也放心不少。”他还通过手机APP下单,为父亲选择送餐、助洁、基础体检等服务。


“手环与智能监控系统相连,如果老人突发身体不适,可以通过‘一键报警’发出求救。系统会在第一时间联系老人的监护人,对联系不上的我们会派出工作人员前去查看。”武邑县易家科技智慧服务云中心负责人刘丽丽介绍,这是他们基于大数据云平台搭建的智慧养老系统,通过社区与养老企业合作,提供“智能连接+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的新型养老模式,从而满足老年人和家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3月9日下午3时,河北乾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员张艳利、王庆梅准时到达故城县郑口镇后沙岗村老人吉保中家,按照老人下单的服务,手脚麻利地忙活起来。吉保中是低保户,因年事已高、身体行动不便,被列入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人群。


去年以来,故城县民政局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故城仁德养老合作搭建故城县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以政府机构出政策、买服务、做监督,专业大数据公司搭建线上服务平台,本地养老机构提供线下护理服务的模式,为全县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8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服务。截至目前,已将全县享受政府购买居家服务的706名老人全部纳入服务系统,开展各项服务39483单、42925工时。


故城县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平台上下单,服务内容还可以‘量身定制’,一切以老人需求出发。”河北乾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崔洪梅介绍。在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可视化大屏上,可以实时监控养老护理员从接单、上门服务到结束工单、拍照反馈的全流程。“老人除了在‘派工单’上签字认可外,还可通过现场录音、服务内容拍照等方式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养老机构随机对上门服务情况进行抽查和回访。民政部门可对服务记录进行查看、审核,将居家上门服务满意度作为政府补贴的重要依据。”崔洪梅说。


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是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目前,我市已建成1个市级信息平台和6个县级平台,后续将市级平台与县市区养老服务平台链接,实现对全市范围内养老床位全天候监测、养老上门服务签退以及满意度调查等情况的实时在线监控,依托大数据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网。


在全力勾勒智慧化养老发展蓝图的同时,我市也将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紧紧抓在手上。鼓励相邻或相近的村联合建设区域性农村互助幸福院,鼓励农村互助养老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社会福利设施共建共享,鼓励支持设置邻里互助点……


河北乾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员为老人清洗家居物品。


“幸福院里干净、条件好!”85岁的黄书芬是阜城县南小张庄村互助幸福院的第一批住户,“在这儿住的都是一个村的,闷了串串门、唠唠嗑,还能和老姊妹一块儿遛弯、赶集。关上门自己过,打开门能就伴儿,有了事还能互相照应,真好!”这席话,黄书芬说得情真意切。一次,她突发脑血栓摔倒,就是幸福院的邻居们及时叫来了卫生室大夫,还通知了她的家人。


南小张庄村的互助幸福院采用的是“以地养老”的模式。2014年建幸福院时,村里鼓励60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留守老人,将原有危旧房屋置换成幸福院公寓房,或以成本价卖给入住老人,老人拥有新住房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每位入住老人每年的费用包括水电暖和各项管理服务大约需要5000元。这部分资金由入住老人每人每年掏2000元,其余3000元由村集体和民政部门补贴。


在互助幸福院居住,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更符合农村老人的养老心理。目前,我市4994个村,建设了3753个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率达到75%,进一步实现了农村老年人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养老服务将在今天和明天事关每一个人。为了搭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我市连续两年将全市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列入市属20件民生实事,积极助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迈进。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和滨湖新区、衡水高新区全部建成了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有序推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等级认定养老护理员人数均已超额完成;《衡水市养老服务条例》列入立法规划二类项目,养老法制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持续推进县乡村养老服务三级网络建设,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基本养老服务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力度,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持续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杰介绍。


本报记者沈晓燕 杨雯/文

本组图片由杨雯拍摄

编辑: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