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大地,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五月人倍忙!时隔三年,在书声琅琅的衡水中学校园,记者再次见到了河北大工匠、特级教师王文霞。已是衡中副校长的她,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比起三年前,王文霞脸上虽然添了不少皱纹,但眼睛里爱的光芒却愈加浓重。那是对学生的慈爱,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说实在话,哪能不累呢?可是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一点点进步,再累也是快乐的;看着他们带着梦想迈进更高的学习殿堂,心怀信仰为国家而奋斗,内心总是欣慰的……”王文霞笑着说。


王文霞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


一颗匠心 当一名“好老师”


三寸粉笔耕耘38年,当班主任33年,带过20届毕业班,将156名学子送入清华北大,上千名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大学。王文霞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尽管收获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高中十佳班主任”“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大工匠”等诸多荣誉,王文霞依然把“成为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的初心和奋斗目标。


带着“当一名好老师”的初心,王文霞以工匠精神把每一堂课都打磨成精品课,把每一节班会都开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她的课堂上,笑声、赞美声、疑问声、辩论声、惊叹声不绝于耳。她的“五声课堂”注重用“导、读、议、练、思”五字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


在讲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她曾这样设置导入:“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好的语言,当音乐响起,我们仿佛看到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春雨、是秋风,抑或是哀思、是痛楚、是怀才不遇、是壮志未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将音乐和语言完美结合的千古名篇——《琵琶行》。”配上琵琶曲的背景音乐,效果就是:只言未发,而情已到位。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情感拉入作品的意境。


“语文是什么?是‘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是绚烂夺目的先秦繁星,是澎湃奔涌的黄河长江。语文是一门审美的教育,应该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王文霞如是说。


很多时候,王文霞匠心独运,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既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忙起来,老师当一个有心的旁观者,当‘幕后总导演’。”王文霞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王文霞带着孩子们一起品味经典文化,演绎智慧人生。在讲《孔雀东南飞》《茶馆》《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经典篇目时,她让学生们自编自演排练成舞台剧,根据学生自己对人物背景、时代背景的理解,自行设计肢体语言、表情,再通过诗朗诵或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排练《茶馆》时,“常四爷”提出,短把的烟斗和长柄的烟袋锅不是一回事,应该用长柄的烟袋锅。王文霞千方百计从朋友那里借来烟袋锅当作学生的舞台道具。欣赏着同学们饱含真情、爱憎分明、铿锵有力的舞台作品,王文霞很欣慰,因为,孩子们已经具备了对文学的审美能力。


王文霞课堂上的课前五分钟演讲、读书会等活动延续了很多年,每届学生都特别喜欢。她的观点是:语文课需要有活动,有活动就有参与,有参与才有体验,有了真正的体验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会凝聚成一种向上的力量,并最终转化为“文化自信”。


王文霞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


一颗爱心 做一个“好妈妈”


“老师,娘,您好!我已顺利飞抵新加坡开启了留学生涯。请您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回去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您注意身体。勿念!”


“文霞妈妈,母亲节到了,您的学生、女儿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在王文霞的手机里,存着一长串这样的信息,有的已经在旧手机里保存了多年,她都舍不得删除。许多毕业生离开衡中校园多年后却依然称呼她“娘”“妈妈”。有的毕业生甚至已经为人父母,却依旧挂念着他们的“文霞妈妈”。


“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这是王文霞的座右铭,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在她心里,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给学生传递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精神涵养、思想品德的关注和培养。尤其是高中阶段,这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曾经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突遇重大家庭变故。失落、焦虑、惶恐,让这个孩子陷入迷茫。王文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不敢过于表现在外。她多次和其谈心,慢慢开导,陪他一起读经典励志名作,鼓励他勇敢面对人生的苦、做生活的强者,还利用暑假陪孩子去爬山、去看海,让他从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后来这个孩子克服了困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已经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事业。就是这个内向的学生,离校那天给王文霞磕了个头,喊了一声“娘”。“我觉得这声‘娘’,受之无愧。”王文霞老师眼里闪着泪光说道,“带着一颗爱心,去发现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一句问候、一次谈心、一个温暖的眼神,有可能就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反过来讲,老师能不能成为学生最好的父母呢?在王文霞心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很多问题就已经有了答案。”王文霞说,父母是孩子的天,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孩子是父母的天。“把教育当做天大的事,谨记‘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就能做到时时、处处、事事想着学生,想着自己的孩子们。”


2017年10月,王文霞以“十九大党代表”的身份光荣赴京参加党的十九大。紧张的会期里,王文霞还想着“这么庄严的时刻,得给孩子们带点纪念品回去”。于是,她在每场会议结束之后,都注意收集党代表们用过的刻有“人民大会堂”字样的铅笔。有的党代表得知王文霞的心思后,还主动上前将铅笔送给她。就这样,回衡后的王文霞将128支不同寻常的铅笔送给了学生们,并叮嘱他们:“这支笔要珍藏起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迷茫的时候,拿出来想一想,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是怎样得来的?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努力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更要心怀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那一年,在首场“十九大精神宣讲会”之后,有位学生特意找到王文霞,坚定地对她说:“老师,听了您的宣讲,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我要当人民的好干部,将来做那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民公仆!像我奶奶那样。”这位同学曾经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讲过他奶奶的故事。他的奶奶曾经是“棉花姑娘”、拖拉机手、生产队长,还当过县长,受到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那一刻,我很激动,也很欣慰。”王文霞感慨地说。前几天,这位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的同学还通过微信和王文霞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五四青年节后,这位同学光荣入党,并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文霞。“能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感觉非常自豪!”王文霞说。


王文霞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


一颗公心 当一位“好师父”


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有年轻教师找到王文霞“拜师学艺”,向她学习“育人之道”。后来,学校越来越重视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于是又给王文霞添了一副“带徒弟”的担子,让她系统地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技法传授给年轻教师。


既然接下了这项任务,就要用心去完成。王文霞同样会给徒弟们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共同探讨发现的问题。为了培养青年教师,她给自己提出一系列要求:和徒弟共读一本教育学名著,培养其教书育人的情怀;指导徒弟每周录一节微课,帮助其夯实教学基本功;指导徒弟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指出其不足之处,确保真正有收获有进步;指导徒弟每周做一套高考题,帮助其对新高考有更深的理解;指导徒弟在学科组作一场教学研究报告,为其日后的教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担任班主任的徒弟每次开班会,王文霞都要去听。会后,她都要指出徒弟的用词、语气、手势,甚至是表情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对徒弟们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因为他们每个人一旦走上三尺讲台,有可能就是一辈子。这一生要带多少学生?要遇到多少问题?容不得马虎啊!”王文霞说。她凭着一颗公心,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帮助青年教师进步、提高。


衡中校园中心花园南侧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套不起眼的磨盘。王文霞老师跟徒弟们谈心时经常说,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看似在做重复的机械运动,一遍一遍走着老路。可是,下面的豆子一定会越来越精细,第二圈一定比第一圈有进步。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围着学生转,围着讲台转,围着教案转啊?我们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尽最大可能把每一堂课都打磨成精品,使其越来越精致。我们更要深刻理解“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教育战线上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可能是上了年纪的原因吧,最近几年,我更加急迫地想做好‘传帮带’这项工作。虽说教了近40年书还没教够,但总有离开三尺讲台的那一天……只争朝夕吧……”王文霞眼里噙满了泪花……



后记:


是教师,也是匠师;是老师,也是妈妈。


多年前,曾有一位不苟言笑、很少表扬人的衡中老校领导对王文霞说:“王老师,你就是为教育而生的。”


“我一直把这句话视为对我的最高褒奖。”王文霞说。


“那您认为自己是不是‘为教育而生的’呢?”记者问道。


“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思索良久,王文霞这样回答。说这话时,她的眼里闪耀着深邃而坚定的光芒……


 作者:刘元  徐贝妮   编辑: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