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诗词虽不敢说震古烁今,但在方圆百里也算得上首屈一指。他的诗作既有豪放的家国情怀,也有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无论是含蓄蕴藉,还是自然流露,都贯穿着父亲的真性情,无半点虚假。这决不是匠人的精雕细琢,而是一种常人不及的天才流露与本性外化。也正是这种亲情的表现,让我看到了父亲的儒雅大气、重情重义,也让我更敬爱我的父亲;正是他诗中流露的亲情美,使得父亲的诗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我丰厚的文化养料,融进我的血液中。


他写爱情,相濡以沫;他写父母,痛彻心扉;他写儿孙,语重心长;他写同学,义薄云天。可以说,父亲的诗,饱含太多太浓的情,所折射的人生观、价值观充满正能量。从立意到布局谋篇,从调字到遣词,让人一见便觉得是顺手拈来,无生涩之感,倒有学养深厚之意。夜读父亲诗著,偶遇《悼胞妹》二首,读来不禁恻然。



每忆音容旧梦中,断肠楼上梦三更。

童年竹马鞭鞍戏,风雨尘寰困苦行。

睹物犹怜儿女泪,羞囊尚愧手足情。

刘郎曾恨蓬山远,我恨金山隔万重。



阴阳间阻又一年,魂去天涯梦不还。

昔日呼兄珍重语,今朝化我断肠篇。

轩开疑是新妆影,镜拭依稀旧笑颜。

长恸关山无觅处,泫然老泪几蹒跚。


诗中的胞妹,是我的姑姑,2006年3月,因患白血病故去,年仅五十岁。她生前是全国优秀班主任、省级模范教师。第一首诗写于2007年1月,正是春节前的腊月,每逢佳节倍思亲,父亲无处诉说,只能把思念深深埋在心底。这首诗大意是:常常在梦里梦到妹妹的音容笑貌,夜半三更,痛断肝肠。想起小时候妹妹玩游戏的样子,想起在艰难岁月里与妹妹相依为命的日子,看见她用过的旧物,再看看孩子们悲伤的眼泪,心疼无比。很惭愧自己没钱,对亲妹妹都无能为力,刘郎曾恨离蓬山太远,我恨的是离金山更远啊!


父亲用了“刘郎已恨蓬山远”的典故,刘郎,指东汉时的刘晨。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结成一段奇缘,留住半年。等到回家时,子孙已历经七代。后重寻仙境,已不复至。蓬山,古代传说中渤海中的三仙山之一,此指仙境或仙女所住之处。这句本来是写刘郎和所爱之人天涯阻隔之恨,表现他们相会无期的痛苦之情。在这里,父亲借它引出没钱为妹妹治病的遗恨。金山,就是指妹妹需要的高额医疗费用。


作为兄长,我父亲竭尽所能东拼西凑了几万元,仍是杯水车薪。他认为是因贫困而贻误了治疗最佳时机,恨自己无能。这首诗正是这种心情的真实流露。其实,父亲一介书生,已竭尽全力,姑姑刚一确诊时,父亲就告诉我们:以后不要给我钱,也不要给我买东西,有钱就都给你姑吧,多去你姑那里。


父亲与姑姑相隔9岁,从小兄友妹恭,父亲在姑姑心里俨然长辈一般,说一不二,姑姑对他唯命是从。事实上,父亲不仅是我们几个孩子的精神支柱,也是姑姑的精神信仰和依靠。姑姑曾和我讲过一个故事:大约四五岁时,爷爷奶奶出门,嘱父亲照顾姑姑。父亲买了很多油条,姑姑坐在床上,父亲喂她吃饭,姑姑说,撑得她都想吐了,父亲生怕她吃不饱,还不断地递到她嘴里。姑姑不敢不吃,又实在吃不下,就盼着父亲扭头,父亲一扭头,她就吐出来扔到身后。等父亲走了,她背后一堆碎油条。


父亲19岁,姑姑10岁,爷爷因受迫害溘然长逝。父亲常说,当年我姑姑戴的白头箍拖拉到地上,在灵前哀哀地哭,那可怜的样子永远也忘不了。我想,父亲定是心疼姑姑心痛到骨髓里。从此,长兄如父,父亲担当起了抚养姑姑的责任,他庇护了姑姑一辈子。可那时候,父亲还是一个未出校门的孩子啊!每每想到这里,我心痛得无以复加。父亲一夜间长成了大人,姑姑求学、工作、结婚,无一例外,都少不了父亲的扶助。在父亲心里,姑姑哪里是妹妹,分明是女儿般,甚至超过女儿!在红潮浪起的非常时期,奶奶携儿女被赶到农村,那些世态炎凉、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一家三口唇齿相依……父亲曾悲哀地对我说,俺家四口就剩下俺自己了。“俺家”,那是不包括我母亲和我兄弟姐妹的。那一刻,我的心颤抖了一下,心疼得不得了,我看到了父亲脸色的凝重、苍凉。


第二首诗作于3月,应该是春节过后,姑姑去世周年前后。


我理解的大意是:幽明两断,阴阳相隔,不知不觉一年了,魂归天涯,再怎么做梦也回不来了。以前叫着哥哥,嘱咐着珍重的话,现在想起来都成了令人心碎的文字。推开轩窗,总感觉有妹妹刚刚梳妆打扮的影子;擦擦镜子,似乎看到妹妹从前的笑脸。常常为找不到去妹妹那里相见的山口而大哭,步履蹒跚着泪流不止。读到此处,父亲脚步缓慢、满脸戚戚的形象跃然纸上。


父亲在两首诗中,都用了对比,用童年的欢乐和现在的悲苦作对比,字字泣血。十多年后,为了哄孩子,妹妹偶然放结婚录像,那时的姑姑笑容灿烂,端庄儒雅,忙前忙后,不争气的泪便溢出我的眼窝。而父亲,急匆匆出去了,他背影佝偻着,在院里盯着菜畦,肩膀一耸一耸的,不敢回头。


言为心声,父亲将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个思念之情倾注笔端,摁在两首诗里,声声含悲,句句涕泪。他向我们传递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染着我们,他长兄如父的担当是活生生的榜样。固然藤蔓分枝,但却是同根生啊!我为我的父亲骄傲!


作者:高君芝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