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旧书刊时,找到一本1988年的《衡水市新闻选编》。编者说,“它既不是单纯的好新闻选编,又不是简单的建市以来各条战线工作成绩的汇报”,而是为了迎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小城市委员会第一届全委会在衡水市召开”而编辑的书。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提到的“衡水市”,不是如今的衡水市,而是“小衡水市”——即桃城区。
该书收入的第一篇文章《今日桃城——衡水市》,是我和徐春林合作为衡水县撤县改市而写的一篇散文体的新闻,发表在1982年4月27日的《河北日报》。文章开头我们充满深情地写道:“我省新设的衡水市,位于石德铁路和京开公路的交叉处,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镶嵌在黑龙港流域的大地上。”
新闻稿文字不长,但却囊括了自隋开皇十六年设置衡水县以来1300多年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人文风貌、名胜古迹及文教卫生等情况。春林虽是天津人,但对衡水的感情很深,我也觉得言犹未尽,于是不久我俩又合作写了一篇《桃城夜市》,满腔热情地讴歌了春意盎然的衡水的个体经济。文中还引用了一家经营羊肉杂面条小店墙上挂的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至于“衡水”二字的来历,文章依据的是历史上漳河迁徙无常,洪水泛滥,“漳河横注”,“漳水横流”的记载。据史载,西汉末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以后因黄河南徙,才纳入海河水系。今天,重读这篇39年前写的新闻,并结合这些年的思考与实地考察,特做些补充与补正,以解“衡水”之名由来之惑,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正本清源吧!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字典》和《古代汉语词典》,对“横”的释义,第一位的是“横向,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尽管两书都注明“横”通“衡”,还引用了典出《诗经·齐风·南山》的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横纵)其亩。”意思是“农家怎样种好麻?纵横耕耘有办法。”既然《尚书·禹贡》有“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的记载,那为什么不直接叫“横水”呢?其实我心中早就有个问号,只不过是猜疑而已。
2010年5月,我去河南参观红旗渠,路经一小县城似的大村子,名字叫“横水”。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原来当年县名叫“衡水”,不叫“横水”,缘由之一可能与林州(原林县)也有个“横水”的千年古镇有关。林县,隶属安阳市,自汉代以来,漳洹流域一直是河北大行政区的一部分。只不过700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安阳(当时叫彰德府)发生了历史沿革上的一次大变动——由河北大行政区划归河南布政司管辖。而发源于太行山南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漳河,下游也从此成为河北、河南的界河了。顺便说一句,战国时西门豹治邺修建的“西门引水渠”,地点就在漳河河北临漳县段;而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人工天河”河南林县红旗渠,引的也是漳河水。
事有凑巧。就在我准备离开安阳市的2010年5月19日,《安阳日报》副刊“邺风”刊登了一篇《横水赋》,文前简介说:“横水镇位于林州市东10公里处,面积144平方公里,辖50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总人口8.3万,耕地6.4万亩。”
《横水赋》写道:“古镇横水,林州东门,豫北之名镇,洹河穿境,道路纵横,物流之枢纽。古今桥梁雄秀,风景柔美宜人。东通齐鲁,西达秦晋,路上车水马龙,境内商贾云集。向为交通之咽喉,豫晋之通衢。”
“遥想往古,秦为邯郸郡,汉属河内郡,三国朝哥郡,明清改林县。慈源寺历史悠久,儒、道、佛三教一体……祝福横水,与日升腾,再谱华章,造福黎民。”
掩卷沉思,首先感到,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藏着特定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横水赋》中得知,早在秦朝时就有个“横水镇”,早于“衡水县”置县的历史。为了区别“横水”与“衡水”,所以,古人特别注明“古代‘横’与‘衡’通用,所以叫衡水”,是包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其次感到,走万里路与读万卷书是密切相连、相辅相成的,对林州横水镇的认识与考证,就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如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有些事要想绝知需躬行。所以应继续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深入实际,了解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不竭源泉。
作者:张锡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