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劳模对党说】王喜民:让长征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百名劳模对党说 融媒体系列报道(13)
人物名片
王喜民,高级记者、作家,原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现河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3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有38件作品获全国大奖,4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获河北省劳动模范、省直十佳党员、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6年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是河北省至今唯一获此殊荣的新闻工作者。
(扫码看视频)
我想对党说
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践行“四力”,脚力很重要,我们要行万里路,写好文章,奉献给党和广大人民群众。
我的成长历程
王喜民出生在石家庄市栾城区的一个小村庄,1983年进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坚持用脚板出新闻、在长途踏访中奉献精品。
“只身徒步八百里太行,只身徒步坝上千里风沙线,只身青藏高原万里行,只身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只身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只身行走22800公里国境线。”5月17日,华发染鬓却依然精神矍铄的王喜民用6个“只身”,概括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党员,我要履行一位党员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参加工作后,王喜民长途跋涉采访的脚步从未停止。1990年徒步千里燕山采访,王喜民在全省率先推出连续报道《绿染塞罕坝》。1991年,他沿着太行山徒步采访,历时3个月时间,走遍了太行山脉的村村落落,在全省第一个报道了河北农业大学教师李保国扎根太行的感人事迹。
每年,王喜民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外采访,他的足迹覆盖了全省每一个县市,又遍布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写出了很多既有深厚文学功底,又有极高新闻价值的作品。
2004年,王喜民利用3个月时间,只身一人爬雪山、过草地,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我采访了10多名当时还健在的老红军,收集了很多珍贵的长征历史资料,拍了很多照片,录下了很多讲话。”26篇系列录音报道,10多篇红军录音专访,40多篇长征路见闻,出版《千山万水——重走长征路》一书。一路走来,王喜民将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凝结到多种题材的新闻报道稿件和文学作品中。
2006年,王喜民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他的足迹并未因此停止,采访的触角转而伸向全球,走进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南极和北极点,采访足迹遍布世界所有国家,长途跋涉总里程超过50万公里,多次死里逃生,穿坏的鞋不计其数。他一边走,一边发稿;一边走,一边出书,目前,已经出了16部书和电视剧本。其中,《去南美》获第二届河北文学艺术“彩凤奖”图书类特等奖,24集电视剧《先遣连》(编剧)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我不仅是一名记者,还是一名作家,一名传递者,我要将采访路上的自然与人文地理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广大读者。宁可死在路上,决不躺在床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喜民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丝毫未减。
我和党的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号召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讲长征精神,是我的优势。”今年4月1日,王喜民在栾城老家作了首场党史宣讲报告,报告会线上同步直播,收看者近9万人。
首场报告打响后,王喜民收到了来自河北、江西、广西、四川、新疆等地党政机关、高校、村庄的邀请。凌晨赶飞机、坐高铁,随身带着压缩饼干,在宣讲党史的路上,王喜民孜孜不倦。在这些党史报告会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第12场。
“4月29日,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完第11场报告,准备去四川一所大学演讲。刚上高铁,就接到广西桂林兴安县龙塘寨的邀请。这个山寨只有17户人家、83口人,全部是瑶族。两个邀请交织在一起,撞了车。”讲党史要面向基层群众,龙塘寨处在深山老林,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尽管人数少,但代表的是一个民族。“这一课我一定要讲好!”于是,王喜民推迟了赴大学演讲的计划,首先赶赴瑶族山寨。
4月30日早上5点起床,简单收拾后立即出发。上午9点半,王喜民赶到了位于猫儿山山林中的龙塘寨。“山寨前,17户身穿瑶族服饰的男男女女迎接我的到来。演讲的场地在山寨的一个院子里。瑶族妇女身着节日盛装听讲,令我无比动容!站在瑶族群众面前,我开始有些紧张,担心他们听不懂我的讲话。为此,我故意放慢了语速,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述,慢慢道来……当我讲到新婚三天的妇女池煜华送丈夫离家走上长征路的一幕时,前排的瑶族女子一个个都流下了热泪。”王喜民意识到,自己的报告打动了在座者。这场特殊的党史宣讲报告会,如此近距离地向少数民族群众宣讲长征精神,王喜民觉得意义非凡。
从4月1日至6月1日,王喜民行程超过万里,在全国多个省市作了25场党史宣讲报告会。在广西,因当地群众盛情难却,他退掉已经买好的高铁票,临时增加报告场次,一天连讲三场。“虽然累,但感觉非常充实,有意义。”王喜民说,接下来,他将再度出发,赶赴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继续开展党史宣讲,将长征精神传递给千家万户。
来源:河北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