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食物虽然很普通,但吃起来却让人回味无穷。饹(ge)馇(zha)就是这样一种食物。

 

饹馇又叫咯扎、搁着,是由绿豆面做成的饼,通常切块后炒菜或炸着吃,在河北省及周边地区食用较多。对于当地的80后、90后来说,饹馇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童年回忆。

 

名字或源于满语

 

幼年时听大人们念饹馇,总觉得不理解,为什么这样软软的食物要叫这种“又咯又扎”、听起来就“不好相处”的名字?直到了解了关于“饹馇”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清末,有人将未取名的“饹馇”送进皇宫,想要讨慈禧太后的喜欢。慈禧吃饭有一个习惯,端上桌的菜最多只吃两口,饹馇被端上桌后,身边人请求慈禧为菜赐名,吃过两口的慈禧大约是觉得没有吃够,看着将被撤下去的菜,便说了句“搁着”吧。请求赐名的人以为这是这道菜的名字了,便大声将“饹馇”传了下去,饹馇就此获名。

 

此外,饹馇名字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相传“饹馇”一词源于满语的发音,意为薄饼。

 

饹馇制作讲究

 

制作饹馇并不复杂,但十分讲究火候。首先将绿豆用温水浸泡,泡发后去皮,磨成豆浆,过滤豆渣后,将适量糨糊倒入厚实的锅中摊开,烙熟后便形成了饹馇。看似步骤很简单,但糨糊的稠度、火候的把握、控制饹馇的厚度均匀等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和经验。

 

而烙熟的饹馇并不是终极吃法,它们会被送入市场,喜欢的食客会将它们带回家进一步加工,比如韭菜炒饹馇、醋溜饹馇、油炸饹馇、蒜黄饹馇、上汤饹馇、烩饹馇等。

 

小时候,家中长辈常做韭菜炒饹馇,将买回来的饹馇切成菱形小块,和韭菜炒在一起,随着不断翻炒,饹馇独特的香味也愈发明显。有时候火候掌握的不好或翻炒不彻底,“掉队”的三五块便会紧紧贴在锅底,待出锅时将它们一并翻起,那贴在锅底的一面便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紧致”的一面,咬下去十分筋道,将糊未糊的口感反而别有一番滋味。

 

小时候嘴馋,每每炒饹馇上桌,总是等不到开饭再下筷,常常趁着长辈不注意,偷偷夹一块放入口中,“火热”的饹馇还未降温便被送入口中,一瞬间,舌头被烫得仿佛要起飞,可溢在口中的香气又诱惑着被烫的人不能直接吐掉,草草咀嚼后匆匆咽下。这样的偷吃行为被长辈发现后,常会收获一句“没出息”,但为了这口刚出锅的炒饹馇,被“嫌弃”也是开心的。如今,偷吃的少年却已长大,但炒饹馇依旧,家乡的味道依旧。


编辑:刘燕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回味|忍不住偷吃的韭菜炒饹馇是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