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衡水市推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二十项政策措施》(职教20条)的要求,探索创新路径,着力打造“本土化”产业工人队伍,更好地服务于衡水新兴产业发展和特色产业迭代升级。学校整合重组十年来,每年向社会输送近2000名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了职业院校对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


1、以专业设置贴近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需求为抓手,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培养技能型人才。


学校紧紧围绕对接“3+2”市域主导产业体系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进一步增强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增强对接产业的针对性。对骨干专业,按照扩大规模、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层次的原则,拓展专业方向。先后与深州瑞丰动力钢体有限公司、中铁建、京华焊管、斑马汽车等制造企业开办了冠名班,开展了联合招生。二是丰富办学层次,增加高级工培养规模。扩大了3+2大专班的招生规模,增加了3+2中高技连读层次。三是做精做细传统专业,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按照精选目标定位、细化专业方向、突出实用技能的原则,把计算机应用专业细分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广告制作、物联网三个方向;整合电器工程、机械制造、数控等专业,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四是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开设新专业。适应衡水市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改造对人才的需要,新开设了大数据应用、网络安全、机器人、无人机等专业和方向;为适应汽车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从机械制造专业中细化开设汽车工程专业;为适应焊接自动化的需要,从工业机器人专业细化出焊接机器人专业。




2、 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实现校内实训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培养进厂能上岗的紧缺型人才。


针对现有实训设备存在层次低、共享性差、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本着实用性、效益性、共享性、持续性的原则,把企业文化引进了实训室,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了全面提升,重点打造4个集群式实训基地和一条仿真生产线。即机械制造与维修实训基地、电气工程实训基地、学前教育与平面设计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和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校内实训与企业生产相对接,学生进厂就能上岗。我校毕业生已经成为衡水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物联网、幼儿园等行业的骨干力量。




3、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用型人才。


目前主要采取了五种合作方式:一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就上什么课,每个专业的教学都围绕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开展。二是企业直接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实现与生产过程无逢对接。三是借助教育机构实行远程教学,借鉴先进教学资源。四是引企驻校,把企业实务融入教学过程。五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车间现场教学。目前学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


在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同时,重点突出产教融合,同步推进适应性教学改革。一是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完善教学质量的考核体系。二是积极探索书证融通的途径与方式,对接1+x证书制度改革,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比赛机制,强化学生技能培养。三是全面推进新型学徒制,在“校企双元”育人的办学模式上实现的新突破。四是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同时与衡水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推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实践模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思想理念,打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衡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职业人才。


来源:衡水科技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