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有不少用坯盖的土房子,每到雨季来临前都要把外墙和房顶抹一遍泥,称为“泥房”。


泥房前要先关注天气,确认在最近几天都是晴天时方能开始。然后往院里院外的干净空地拉上几车干土,招呼村里几个壮工来帮忙。把土堆刨开一个大坑,里面的土留少一些,旁边两人负责用铡刀把麦秸铡成寸长,放到土堆里面一些。负责拉水的,已把水备好,用铁筲往土堆里倒入一两筲水,边上的人随即用铁锨往里面添土,然后再撒麦秸,再倒水,再添土,循环几次后,边上的土都添了上去,成了一个大麦秸泥堆。这时候,干活儿的人们坐在墙根下,喝水、抽烟,聊天,休息一会儿,也是为了洇泥。


抽完两袋烟,继续和泥,这时候有人已换上了高筒的黑色胶皮鞋,有人已经从梯子蹬到了房顶上,把房顶的杂草清理下来。和泥的,有的用三齿耙,有的用铁镐头来回推拉泥巴,因为里面掺了不少碎麦秸,拉劲很大,有的用铁锨来回翻动。穿胶皮鞋的开始站到泥堆里来回踩,有的人家没有胶皮鞋,就挽裤腿光脚踩泥,旁边的人开始看泥的稀稠添土添水,直到那泥和成好大一盘,人们说句“熟范了”,就是说泥和匀实了,泥房才算开始了。一个人负责往房顶用长把铁锨扔泥,一个人站在房顶除泥,倒在掌泥板人的面前,也有的倒进一只破搪瓷盆里或是特制的黑色胶皮盆里,用来盛泥。掌泥板的一般是两个人,一手拿瓦刀一手拿泥板,先用瓦刀把泥挖出来,再用泥板一下一下抹平整,从一头后退着泥。掌泥板的是大工,相当于师傅,这个活要蹲着干,需要技术,也需要腕力,抹得平、抹得匀才能保证房子不漏。


扔泥的需要体力也需要技巧,要凭感觉,两臂用力,举起铁锨,把泥正好扔在同一个位置上。有的不扔泥,就用编织袋做成一个四方形的厚提泥兜子,两边系上粗布条,房顶上一人用一根井绳提上去。还有的就是用一根长绳拴个粗木棍,把泥兜子别住,也能提上去。更有能使巧劲的,两个人分别拉着提泥兜子,左右摇晃几次,然后同时发力,泥坨就准确地悠到了房顶上。


泥外墙的高处时要搭架子。把几根松木竿或杨木竿用粗绳绑住做支撑,在墙壁上凿两个窟窿,把粗棍子伸进去,然后在两边的粗棍子上架上几块木板,顺着梯子踩上去开始泥墙。脚底的木板上放一个泥盆,有除泥的来回运泥扔到泥盆里,掌泥板的要一手拿一个用厚白铁片做成的手托,用泥板往手托上铲上几坨泥后,开始一手举着,一手泥房,要一点一点用泥板先抹到墙上,再抹匀,手托要在泥板的下方,防止泥坨掉下去。剩下的没泥完的地方到伸手可够的位置时,就把架子撤掉,把窟窿堵上,站到地上泥,可以来回走动,也没有了摇摇欲坠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推移,砖房越来越普遍,新房的顶上都用石灰抹了,旧房的泥房顶也被铺上了砖,不怕雨淋,泥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些泥房的情景成了深藏在记忆中的画面。


作者:刘兰根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