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晨,还未起床,在朋友圈看到刘雅林的文章,才得知范建民年前逝世的消息。心顿然一沉,眼睛望着天花板,悲痛兼有几多感慨。自觉把此消息转发到了朋友圈,意欲告知熟悉他的朋友们。
认识老范是在1985年秋后,在县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次“通讯员培训班”上。参加培训的有县直和乡村的通讯员20多人。当时,我刚到宣传部上班,对好多人都不熟悉。问白克明:“哪是范建民?”克明兄爱咬文嚼字,咬着我的耳根子说:“扎白毛巾者便是。”
我抬头一看,老范端坐在靠前的长条椅上,看上去五十有余,头上白毛巾油汁麻花,旧军装上衣褪了色,满脸皱纹,目光专注,正聚精会神地聆听报社老师的讲课,不停地做着笔记。对新闻报道的那份认真执着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午在县招待所吃饭,我们在一个餐桌。老范很活跃,熟人多,话也多。嘻嘻哈哈地和人们开着玩笑,喊对方为“某某同志”,人们也喊他“老范同志”。
饭后,他掏出旱烟盒子,撕张纸条,拧了个喇叭筒,巴嗒巴嗒地嘬旱烟。质朴憨实、不修边幅,又有几分滑稽。
听着他土里土气的庄稼话,看着他的一举一动,对这位远近闻名的“大记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从16岁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农村生产生活,为农民鼓与呼,60年笔耕不辍,在《河北日报》《河北农民报》《河北法制报》《衡水日报》和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发播稿件上千篇。年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认识了老范,见面便多起来。他常常到我单位要点稿纸圆珠笔,打电话,或让帮忙给报社捎稿子,接触中总感觉他身上有一些难能可贵的东西。
——他活得真实。正像前面说的,虽然不修边幅,谈吐直来直去,作派土味十足,却活得真切充实。
作为农民,他信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训。不辞劳苦,勤奋耕作。不追求富贵荣华,却不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说过:“咱不会挣大钱,也不羨慕有钱的人,俺有俺自己的过法。”
他搞新闻报道几十年,为农民写稿,为社会服务。歌颂真善美,批评不良的社会风气,为老百姓说话。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天,他到某部门办事,发现服务人员态度生硬,“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群众意见很大,便进一步釆访赶写出一篇批评稿,力促该部门进行了整顿,提高了服务质量。那个单位的头儿还专门找他道歉。群众们说,这新闻监督真管事。
老范生活俭朴,反对浪费。从来不慕虚荣图面子而失却人性的本真。一次他参加市优秀通讯员表彰会。饭后,服务员收拾餐桌,他看着雪白的大馒头和没动筷的肉菜将被倒入垃圾桶,立刻急了眼,说:“别扔,我要!”一位领导随口甩了一句“真丢人!”
老范说:“咱庄稼人,看着糟蹋东西就心疼。”
那位领导翻翻白眼,走了……
老范对人真诚实在,人虽穷,却看礼儿看面儿。宣传部的一位老同志曾对我谈及上世纪70年代的一件事。他到老范的村里“蹲点”(下乡)。老范拉着他一定要到他家吃顿饺子。临中午,早早地就到大队部等候。猪肉白菜馅的饺子,个大实惠,外加半瓶二锅头。由于阴天下雨没干柴禾,灶堂生烟熏得人难受,一边吃老范一边用大蒲扇向外煽风。虽烟熏火燎,却是一片真情。
——他做事有恒。老范60多年业余写稿,“紧握手中笔,今生不言弃”。虽没有什么“惊人大作”,那些短消息、小通讯,小言论等豆腐块文章,累加起来数量足已过千。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他的家庭条件不好。收入少,儿子智障,后期他本人又常常患病。但只要有新闻线索,便放下镰刀锄头,骑上自行车就去釆访。他跑遍了乡村田野,跑遍了村里的大小胡同……
1988年滹沱河放水,县里组织在东关村打堤。天上蒙蒙细雨,我在堤上碰到他,推着自行车,车把上挎一个手提包,他说,计划“在抗洪一线搂点柴禾”(新闻线索)。当时堤上没铺油面,道路泥泞。他边走,边停下来,猫腰清理车轱辘的泥土……对新闻事业如此痴迷,确是难得。当时我跟随河北电视台摄制组釆访,听我介绍后,一名省台记者给他拍了照片。
老范一般白天釆访,晚上写作。当时,既无电脑,更无微信,完全靠手工爬格子。几次发现他在捡来的街头广告的背面打草稿,改好后才抄在稿纸上(稿纸下面铺上复写纸)。故而,他往往一见我,就吵着嚷着要稿纸,我也常用公家的笔墨纸张“送人情”。
稿子写完了,有时投递,有时让我们捎去,有重要的稿件还需自费乘车送报社(或电台),有时还要打电话问询修改。一篇新闻稿的诞生凝结着诸多的心血和汗水。
——他善于学习。做为一个基层通讯员,他时刻不忘“充电”,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每次来报道组,总是如饥似渴地搜罗喜爱的报纸书刊。有时趴在桌子上,守着一张报纸一读就是个把小时。临走,就像“扫荡队”,把需要的书刊敛罗敛罗装在书包里。《共产党员》《衡水日报》《衡水日报通讯》等是他的必修教材。他总是边阅读边勾勾画画,掌握重点,认真领会。务使自己的文章不走样,不跑偏。
——他生活乐观。在我的印象里,与老范一见面,总是一副笑脸。哈哈哈哈地开玩笑。尽管生活负担重,压力大,却从未被困难吓倒,他的心里充满着阳光;他热爱自己的家庭,他有一副儿女柔肠。他没有给家庭带来过多的财富,可为他们赢得了荣耀,带来了人脉,增添了满满的正能量,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坐标,给未来增加了希望。
孩子们理解他,支持他的人生选择。记得在一次表彰会上,他说:“每次报纸刊登了我的文章,女儿总是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亲切地抚摸着报纸上范建民的名字,幸福的笑容荡漾在脸上……”我想,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他事业的助推器。
范建民同志是老共产党员,他一生握紧笔杆子,给很多人很多单位“吹过喇叭”,却一次也没有“以稿谋私”,向任何人任何单位伸过手。这是党性和人性的体现,是文人的气节,是新闻战士的高贵品质。
老范走了,我们怀念他。愿以此文为他送行。一路走好!
作者:刘善民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