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村一个大棚,技术由企业负责,收入全归村里。归属村、管理员、支部书记、包村干部、片长的权责全都明白标注,这种管理模式,也确保了每个大棚收支明晰。”


在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田菇道食用菌基地,乡党委书记李经指着每个大棚门口都挂着的蓝色标识牌,志得意满——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怎样持续稳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王常乡曾经一筹莫展。


2020年夏,枣强田菇道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到来,犹如一颗石子激活了王常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潭春水。



“企业有项目,我们有土地,算是一拍即合吧!”李经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的奔波和努力。刚获悉企业落户意向,乡里就数次外出考察食用菌项目现状和前景。确定引进后,反复与县里及相关部门沟通,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寄养”发展之路的可行性……大胆探索、慎重选择的每一步,李经都参与其中。



食用菌基地落户后,王常乡投资120多万元,在基地同步建设了40个大棚,将其作为固定资产逐一分给各村。这些大棚由基地统一提供技术和管理,而基地的首个目标就是带动全乡40个村子的年集体收入均超过五万元。



“通过类似‘寄养’的形式,把村集体和企业联系在一起,同时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群众吸纳进来。这是我们打造‘一乡一品’探寻乡村振兴之路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一次生动实践。”李经的话不是无的放矢。统一建设,便于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又利于形成规模效益;食用菌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可以快速收回成本又降低了风险;全面高端的企业定位,则为整个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产业落地到初见效益,不过短短百余天。


12月7日,第一车蘑菇出棚。8日,山东省德州市孟氏蔬菜通过电话认购4000斤,并驱车到基地直采。“昨天检测了样菜,今天我们就来了。蘑菇品质非常好,健康绿色无污染,这不,我们一拉就是几千斤。”大棚外,孟氏蔬菜收购商笑得合不拢嘴,“从基地建成就一直关注,这儿算得上是衡水最大的蘑菇种植基地了,以后肯定会长期合作。”




大棚里,一簇簇肥美的蘑菇被采下,采菇工人们不时开心地交流两句。“看,多好的蘑菇,也有我们的功劳呢!”“今天,有的忙了。”他们都是附近的贫困户,通过在这里打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有了这些实力采购商的青睐,销路不愁了。”眼前的一切,让基地销售经理武金迅彻底安了心,更主要的是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了,“1个大棚2万个菌包,每个菌包均产2.5斤蘑菇,产值约6元钱,总产值就有12万元。这还是一个菌期,1年可以轮作2期,就是24万元。”



与德州、石家庄、高碑店、郑州等地市场的长久合作,与北京新发地的友好接洽,都保证了基地销售渠道的畅通。


而下一期轮作的秀珍菇,正能解决“越夏”菌菇不足的问题,畅销已可预期。


收益之外,更深远的影响已初见端倪。


田菇道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集优质菌种研发、菌种制作、菌包制作、食用菌生产和回收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食用菌生产基地,不仅有平菇、秀珍菇、鸡枞菌、草菇等十几个普通菌种,还拥有珍稀食用菌和药用菌品种羊肚菌的成熟培育技术。


基地技术总监孙爱喜是中国“羊肚菌之父”朱斗锡教授的学生,掌握有羊肚菌液体菌种培育开发的独立技术。他的坐镇,让基地成为中国第4家独立拥有该项技术且投入实施的单位,也让大面积推广羊肚菌成为可能。他从液体菌培育出的羊肚菌三级栽培种,价格低廉且可直接土壤种植,备受青睐。枣强县唐林乡的一个农业合作社专门划出5亩地,饶阳县留楚乡合束村拿出5个棚,“羊肚菌附加值高,一斤湿菌的价格在50至120元之间。试种一下,能行,明年就都种上!”




于他们而言,田菇道基地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于王常乡而言,田菇道基地还意味着无数的可能。


规模达到300亩,打造“一乡一品”特色食用菌种植基地;规模达到1000亩,实现食用菌产业全乡覆盖,村村布局发展食用菌产业,打造田园综合体风格园区;甚至在未来的3至5年,将食用菌产业推广覆盖至全县11个乡镇,种植面积逾万亩。


“小蘑菇大能量,乡里以食用菌为特色申报了河北省生态农业小镇,田菇道产业必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而作为一个可以自主研发的企业,田菇道的路还很长,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势不可挡。”展望未来,李经信心满满。


一招好棋活全局。王常乡用“小支点”撬动发展“大杠杆”,蹚出一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