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人都是吃井水,水又浑又苦。村里几乎人人都有氟斑牙,不少老人患有氟骨病。”枣强县刘宅城村村民刘欣一边接着远道而来的自来水一边感慨着,“现在好了,我们喝上了长江水,高氟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也会跟这江水一样,越来越甜!”



近年来,枣强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抢抓国家对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治理机遇,大力实施水源置换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供应长江水,全县42万人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告别了苦涩高氟水,迎来了清甜幸福泉。同时,该县还实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自动化远程控制设备调控24小时供水。可以说,枣强县通过实施水源置换工程,实现了生态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双重效益。


然而,对于枣强县来说,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枣强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愿望,更经历了十几年的奋斗和努力。


施工现场


枣强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华北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每升含氟量高达1.8毫克至3.0毫克。42万群众中有30多万长期饮用着高氟水,全县氟超标人口占总人口的83.5%。饮用高氟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导致氟斑牙、氟骨症等病患大量出现,枣强也因此成为典型的地下水氟超标县。饮水安全问题更是枣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短板问题。


自“十一五”开始,枣强县便分阶段实施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并抢抓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机遇,先解决高氟区,再解决一般区,5年的时间总投资1.68亿元,到2015年底,全县11个乡镇14座水厂实现了联村集中供水,553个行政村也通上了自来水,实现了24小时供水。虽然成绩显著,但高氟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由于饮用水源还是地下水,再加上前期降氟设备工艺不成熟,废水太多,严重浪费了水资源,且处理后的中水没有妥善的排放地点,直接排放到田间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


“原生产1m³成品无氟水需要3m³的原水,弃水率高达66.7%。成本增加1.2元/m,全年增加群众负担近1300万元左右。设备降氟不仅电费成本过高,还浪费水资源。”谈到当时的困境,枣强县水利局副局长赵勇满是无奈。


但是枣强县委、县政府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仍旧想方设法寻求安全饮水的良方。“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对华北地下漏斗区的综合治理,并按照党中央到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内容。枣强县迅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织制订相关政策和项目管理办法,利用长江水置换地下水,将脱贫攻坚和高氟水问题同步解决。2016年开始,该县开展了南、东、北三线的农村生活用水置换项目,铺设管网长度近114千米,建设完成两座清水池、1座加压泵房,并利用3年时间将14座水厂的深层地下水置换成长江水,于2019年5月底实现全部试压供水。至此,高氟水成了枣强的历史,全县原55眼高氟水源井全部关停,枣强人民祖祖辈辈喝上清甜安全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供水管网


汩汩长江水奔腾千里流入枣强县南水北调地表水厂,每天几万吨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工艺流程,实现净水处理后,再由供水总站输送到14座农村供水厂,经二次加压后最终将安全清甜的长江水输送到千家万户。


为了保障远道来的水源安全,枣强县坚持质量先行,在水源置换工程上狠抓“三个高质量”,即高质量规划、高质量建设和高质量供水。


在建设初期,枣强县聘请石家庄水质检测机构,利用化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原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检测,并制订供水总站选址、管道铺设等规划,先后赴省水利厅、成都、济南等对标学习,在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应用、工程良性运行、水价机制建立等方面积累经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供水信息自动化远程控制中心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枣强县还实行“三统一、四个把关和五项制度”,即:统一项目招投标、统一工程监理、统一质量标准;把好材料设备采购关、施工队伍准入关、工程质量监督关和资金拨付关;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


为确保供水安全,枣强县实行了城镇和农村用水分开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饮用水标准供水。按照国标(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县城地表水厂水质检测中心日检出水厂9项指标,定期聘请第三方水质检测机构实行月检原水29项、出厂水42项,每半年检106项饮水指标。枣强县惠泽水务公司负责乡镇14个农村水厂供水,南水北调地表水厂保证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公共生活用水、企业用水和惠泽公司成品用水。配备专业技术人员58名,每日分段取样检测,每半年对水厂原水、出厂水进行指标检验,以常规检测确保供水安全。


登记、巡查设备


为了确保农村供水工程长效健康运行,枣强县财政每年出资近300万元用于规范公司管理、保障工程安全运行。枣强县还多措并举,努力实现供水提质降耗。水厂创新使用节能措施,原水进入清水池,通过紫外线消毒降低动力消耗,并安装深度处理活性炭过滤装置、离子交换装置等,增强饮用水口感。同时,他们通过普及安装入户智能水表,自动完成水表数据的抄录、控制、存储、查询、结算等工作,实现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此外,枣强县还完善了水价机制,出台工程运行管理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兼顾群众承受能力,出台农村使用长江水水价政策,目前执行2元/吨,差额部分暂由县财政补贴。


枣强县实施的水源置换工程效果到底怎样?对此,大营镇杨白塔村党支部书记孟凡荣深有感触。他介绍,水源置换对农村以及群众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饮水安全、生活方式、种植成本和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


为了解决高氟水问题,20多年前,杨白塔村专门打了一眼340米的深井,但氟还是超标。喝上安全水也成了一代代村民的梦。2018年,随着一股清流流进杨白塔村,这个梦终于圆了,杨白塔村900人正式用上了长江水,用了20多年的深井也退出历史舞台。孟凡荣介绍,原来村里3岁以上的人基本上人人有氟斑牙,喝上长江水两年来,村里娃娃长的新牙终于不再是黄色。


精准调控


此外,杨白塔村80%以上的水浇地也用上了地表水,6眼农田机井也成了配角。“用地下水浇地,一亩成本在80块左右,而地表水的成本贵的才10块左右,便宜的仅七八块,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孟凡荣算了这样一笔账,“随着供水设施的完备,我相信不久地下水浇地也会完全被地表水替代。这也是乡亲们热切期盼的。”


“如今,我们跟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而原来用水很不方便,采取集中定点供水的模式,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才放一次水。”孟凡荣回忆。“因用水不方便,村民们洗澡也成了一种奢望,尤其冬天,洗澡就得花钱去泡澡堂子。因为水供不上去,有条件的家庭安上太阳能,也大都成了摆设。现在,杨白塔村实现了全天候供水,安装太阳能或电热水器的村民也越来越多,无论春夏秋冬,全天24小时想啥时候洗澡就啥时候洗。”


在乡亲们看来,枣强县水源置换工程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2019年8月,枣强县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启动南水北调地表水厂二期工程,在原有日生产4万吨水的同时,新增日产3万吨制水设备,以满足全县生产、生活用水,届时将大大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年压采量达1500万立方米。下一步,枣强县还将结合水利部农村供水价格制定导则,研究农村使用水政策,建立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制度,安装入户智能水表,实现用水收费、按量付费,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健康可持续运行。


日常检查


着力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全力保障全部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枣强县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大道上如那长江水一样滚滚向前,用那一泓清甜滋润着42万人民群众的心田。


(图片由陈月振、郭树青和枣强县水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