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橙相间的小公鸡个个精神抖擞,或闲庭信步,或雄赳赳气昂昂地四处“巡视”……武邑县清凉店镇鲍贤兰村的“京东跑步鸡乐园”内,大片林地绿意盎然,好一派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



2016年冬天,武邑县政府和京东集团把“扶贫跑步鸡”项目带进当地贫困户家中。该县把“互联网+产业扶贫”作为重要突破口,借助京东这一优势电商平台,着眼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瞄准高端农产品市场需求,精心打造了这一扶贫项目,通过科学的养殖标准体系、完整的产业链条、完备的生产加工流程和成熟的运作模式,切实发挥脱贫攻坚中“政府主导、企业主力、群众主体”作用,破解了群众致富没门路、对接市场没渠道、生产产品无标准、安全品质无保障系列难题。


项目负责人何晓飞介绍,“京东跑步鸡乐园”占地400亩,全部采用林下散养、定量运动模式,饲养密度较普通散养鸡低2至3倍。截至2019年12月,京东“跑步鸡”年出栏5万只,已帮助453户贫困户脱贫。


“一引双联”(政府引平台、平台联组织、组织联农户)的扶贫模式,真正激发了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成为武邑县农村创造增收的新方式。



政府引平台。2016年1月,京东集团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武邑县政府积极与京东合作,共同谋划出扶贫“跑步鸡”生鲜农产品项目,并确定了线下生产、线上直销的产业模式。武邑县政府大力支持,在清凉店镇鲍贤兰村旁林地建设散养基地“跑步鸡乐园”,并引入保险机制,为贫困户规避风险,确保收益。


平台联组织。平台引来了,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带来的高成本、低效率、低质量成了新难题。为此,京东委托武邑县电商运营公司成立邑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贫困户认领的柴鸡集中起来,由专业人员统一饲养。京东为每户贫困户提供4500元免息贷款,供合作社购置鸡苗、饲料等,让贫困户无成本迈出产业脱贫第一步。贫困户每户认领100只柴鸡,集中散养约160天后,京东按每只100元的价格回购,每只可为贫困户带来30元收益。



今年77岁的脱贫户栗希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些年自己在家养鸡,喂养、技术等各方面都不专业,养的鸡不下蛋,也卖不上好价钱,有时候还赔钱,现在加入京东跑步鸡项目,每年能收益2000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使“跑步鸡”品牌“名副其实”,京东专门研发了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开发出专为“跑步鸡”设计的计步脚环,消费者通过扫描“跑步鸡”产品二维码,就可以查看这只鸡每天的运动量。


组织联农户。目前,合作社托管经营周边几百户贫困户认领的柴鸡,配备了专门的医护人员,实行全程品质控制、全程用户监督、全程质量追溯的“三全”管理,鸡舍周周消毒,鸡群月月检疫。



合作社尽可能为贫困户创造增收渠道。何晓飞说:“‘跑步鸡’除了吃鸡饲料,还会吃应季的瓜果蔬菜作为辅食,而鸡饲料和瓜果蔬菜都是优先采购贫困户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绿色天然。”


王贤兰村脱贫户王爱华就是这样做的。记者见到王爱华时,他正在养殖区内给鸡投喂“零食”。王爱华告诉记者,这些“零食”就是一些应季果蔬,现在是莴笋叶,六七月份西瓜下来了就喂西瓜,到了秋天就喂一些苹果、梨等小果子。“村里有十几户农民在给‘跑步鸡’供应蔬菜,虽然价格比市场价格低一些,但是省去了到市场卖菜的人工费、运输费等成本,算总账还是划算。”据统计,目前合作社每月向140余户贫困户采购9万公斤谷物、4万公斤果蔬用作饲料,户均增收400元。



除了供应鸡饲料和瓜果蔬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基地打扫鸡舍、干点零活,按天取酬。“一天大概8个钟头,能挣50块钱。”王爱华就是常来干活的勤快人。据了解,贫困户每年约有700人次在合作社打工,合作社给每户每年2000元的保底收益。


“过去我们自己也养鸡,但谁家能养出这么好的鸡?吃得没这儿好,住得没这儿好,还没这儿的鸡会跑。”王爱华打趣道。


目前,武邑县京东“跑步鸡”已成为京东生鲜销售主打高端产品,运行良好,可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比起“扶项目”,立足长远的“扶思路”更为重要。扶贫跑步鸡项目实施5年来,以王爱华为代表的脱贫户逐渐学会了科技化养鸡,拥有了一技之长。为让农户从根源上摆脱贫困,武邑县在帮助农民学习养殖技能的基础上,更让他们看到、懂得电商平台的优势,以此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年前,我根本弄不清贷款、金融、电商这些词儿的意思,但现在已经成了这些词儿的受益者,还经常网购呢!”王爱华笑着说。


武邑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苗保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生态资源,优化设计模式,建设多个小规模、分布式、标准化养殖场,预计明年扩大到年出栏10万只的规模,同时将“跑步鸡”的养殖、质量可追溯体系、屠宰、分割、包装、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健全起来,带动800余户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


记者:田静云 周春旺


扫码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