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酱西瓜、蜜汁油桃、古早清凉蜂蜜、食虫散养鸡鸭鹅、散养羊……生态产品通过订单和电商平台,从武邑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红金,武邑县108户贫困户在这里成为典型的“三金”农民。走“生态农业”之路是他的初心,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又是他的情怀,这就是河北古早清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早清凉公司)。



在武邑县委、县政府的精心培育下,古早清凉公司打造了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致力于传统农耕文化传播及生态农业发展,立足清凉店镇及清凉江流域古早文化传播展示,崇尚健康、安全饮食理念,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态农产品,情系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扶贫”的绿色发展之路。



贫困户艾所檩的身份转变


2018年,武邑县脱贫摘帽,结束长达24年之久的“国贫县”历史。这一年,武邑县清凉店村的艾所檩一家也光荣地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通过技能培训,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后,他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由贫困户变为了职业农民。


艾所檩成为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的上班族,也是这里的股东。这些年,不但脑子“富”了,钱包也“鼓”了。他家三亩多地流转给园区,每亩每年有1330元的固定收入;2017年,武邑县财政为艾所檩家提供了10000元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园区,每年他家能获得3000多元的固定分红;他在园区上班,每天的工资收入在70元左右;另外,武邑县光伏产业已对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艾所檩每年还能从中获利3000元。


“我一年收入三万多元,远超了党和政府‘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我很满足。”艾所檩笑容满面地介绍着。


和艾所檩一样,武邑县17个村的108户贫困户在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就业,都实现了稳定增收。



古早清凉的“生态梦”


“我们的初衷就是种养殖回归传统的方式,恢复老味道。种植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养殖则用自产的粮食、麸子和菜。最终恢复生态的东西,这就是‘古早清凉’中‘古早’的含义,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古早清凉创始人之一,董事长刘永才这样介绍。



走进位于武邑县清凉店村的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这里有武邑县目前规模最大的自控温室大棚,里面近16万盆长寿菊和仙客来长得正旺,还有20来种多肉植物,以及田七、油麦等近30种纯绿色叶菜油绿诱人,这些都是订单产品,不久将被送往北京、天津等大中小城市;园区还种植了20多亩蜜汁油桃,为自发研制的新品,吸汁食用,含糖量达21%,普通桃能卖到10元一个,精品桃18元一个,6月10日左右就能上市;50多亩的麻酱西瓜,以麻酱作为底肥,全程都施有机肥,16斤到18斤的西瓜卖到98元一个;还有生态蜂蜜、羊和鸡鸭鹅……


“目前,古法清凉园区规模为1200亩。五年来,我们精心打造‘古早清凉’品牌,并已注册60种农产品,‘古早清凉’品牌在京津冀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我们园区,种养殖是生态的,加工是古法的,产品再通过线下和电商平台销售出去,所得收入最终再回馈贫困户和老百姓,组成了一个全产业链,一个农业生态循环模板也这样形成。”刘永才解释。



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先后被列为武邑县和衡水市的重点项目,并在资金、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销售平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武邑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19年,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获得了武邑县600万元的贴息贷款,被助力在河北省证交所上市,企业的管理和财务更加规范,产权结构更加明确,股权结构更加明晰,也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吸引了京津冀等地不少外来投资。


目前,古早清凉公司主营农产品种植、养殖及主副食产品深加工,年生产各类果蔬产品1200吨,粮油深加工产品850吨。园区汇聚上游客户资源,主要采取会员客户配送、集团客户常年供货等方式,打通生产基地到客户餐桌的直供链条,实现系列农产品的直供销售。下游以1200亩自有生产基地为核心,同时整合种植基地2300亩,在保障高品质产品生产供应能力的同时,实现了上下游资源一体化整合,龙头企业综合带动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生态农业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18年正式营运以来,园区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2019年,园区的收入也突破5000万元。


古早清凉公司总经理金松介绍,目前,在发展生态种养殖和加工的基础上,园区还在打造培训、会议和农家饭等生态农业特色观光项目。未来,还将推进一二三产的融合,促进生态旅游项目进一步发展。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项目总投资2.45亿元,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500亩,预计2022年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后,可具备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的能力,实现年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1.6亿元。



古早清凉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艾所檩是怎样与古早清凉结缘的?为他们牵线搭桥的是武邑县构建的“1+x+1”产业扶贫机制,把贫困户都放置在产业链上,解决了贫困村、户长期稳定增收问题。其中的“x”是指组织贫困户至少再参与一个以上产业扶贫项目,让贫困户通过投资、劳动、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合作参与产业项目,以提高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武邑县已探索并实行了“电商+生态农业、扶贫微工厂、股份+合作社、生态旅游+扶贫”等扶贫模式,打造了48个产业平台,对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而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就是该县重要的平台之一。



古早清凉公司作为河北省扶贫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与技术优势,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业产业转型提升,同时坚持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与武邑县17个村的108户贫困户共同建立了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订单种养和农宅合作等举措实现产业精准扶贫。


入股分红,共享成果。吸引108户贫困户以政府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每年给予不低于10%的固定分红,与贫困户共同分享经营收益,实现长效扶贫,累计为贫困户分红36万元。


土地流转,旱涝保收。公司流转贫困户土地800亩,贫困户可享受1330元/亩/年的稳定收益,同时将贫困户劳动力从低效分散种植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务工劳动,从而获得多项收入。累计向贫困户支付286万元土地流转收益。


技能培训,职业转型。贫困户具备劳动力的人员经过培训后,成为职业农民,优先在公司安排工作,每月可得到1800至3000元稳定的工资收入,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务工就业。累计发放工资336万元。



品牌引领,订单种养。公司成功注册了“古早清凉”商标、共注册5大类60个品种,涵盖生态农业、手工工艺、家具制造、网络销售、农产品加工,为创建优秀农村品牌打好基础,采取公司+农户模式,以品牌为引领,带动贫困户联合种植、养殖,产品由公司统一销售,经营收益共享。累计销售联营贫困户农产品521万元。


盘活资源,农宅合作。由村集体牵头,整合贫困户大量闲置农宅资源,成立农宅合作社。由政府与公司联合投资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为宜居宜养的休闲度假小院,统一运营,运营收益与贫困户共享。


通过以上举措,在古早清凉扶贫平台上,已形成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参股分红等多种贫困户增收形式,通过资产入股联结、资金入股联结、务工就业联结、产业经营联结等方式,将艾所檩这样的贫困户与公司紧密联系在一起,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与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目前,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区被评为省级精品园区,还入选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一个覆盖种养殖、加工、销售和旅游等产业链的古早清凉新型的生态农业圈正逐渐形成。



“我们将利用靠近衡水市区等区位优势,计划把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区打造成现代都市型农业模板。”刘永才心里装着这样一个新目标。


“上了岁数,出去打工,没人愿意要了,在这里干很踏实。就希望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越办越好。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也能为园区多做点事,多增加点收入。”艾所檩的愿望简单而朴实。在他心里,古早清凉文化生态园已成为他的一个依赖和归宿,一所由党和政府筑造的,能给他幸福和希望的家园。


记者:周春旺 田静云  摄影:陈康 郭树青


扫码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