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油条,外酥里嫩;塞满五花肉的白吉馍,香得流油;量大料足的豆腐脑,爽滑鲜美;薄皮大馅的小笼包,香软多汁……这些令人垂涎的美味,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早餐饭桌上的“常客”。由于疫情的出现,衡水市区街头的小吃铺和便民市场里的早餐摊点销声匿迹了许久。如今,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这些久违的早点铺子和摊位陆续复工。大街小巷间,那种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那份浓浓的烟火气也升腾起来了。


“保障卫生是第一位的”


“我要8根油条,3碗豆腐脑,带走。”“我来一张小米面煎饼。”“做一个白吉馍,夹肉夹鸡蛋。”凌晨5时30分,市区报社街便民市场小吃街上的早餐摊陆续出摊,晨练的人、上班族、一些起得早的老人纷纷来此购买早餐。


白吉馍摊主李占英戴着口罩,先把餐车的角角落落擦个干净,再娴熟地擀饼皮、烙饼、剁肉,“我出摊才一个多月,正式营业后,便民市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定期给餐车消毒,我们自己也备着免洗消毒液、温枪。咱干的是跟吃有关的行当,保障卫生是第一位的,更何况遇上疫情,更得用心。”


报社街乔姐馄饨铺的乔伟燕是山西人,在衡水开小吃铺整整20年了。“今年是年后开门最晚的一年,我们从外地回来,先自我隔离了半个月,才正常营业。”乔伟燕说,他们严格按照社区的防控要求,提醒每一位到店就餐的顾客保持间距。“虽然目前来吃饭的人不如以前多,但生意一天比一天有起色,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上午6时许,新华路姬师傅白吉馍门店外已排起队伍,屋内只有一位就餐的顾客。“现在很少有人在这儿吃,基本都带走,即便在店里吃,也是背对着背。”姬师傅说,营业2个月来,店里全面做好消毒防护,生意也基本恢复了以前的红火。


如今,市民们逐渐放开了外出购买早餐的脚步,早点摊主们也格外注重卫生状况,不敢怠慢大家舌尖上安全。


老主顾是支撑生意的“主力军”


走访中,早点铺老板和摊主普遍表示,老主顾是支撑生意的“主力军”。熟悉又喜欢的味道,让大家产生了早餐消费的“粘性”。


今年70岁的老大爷李广恩就是报社街一家馄饨馆的忠实追随者。“春节前,赶在馄饨馆关门之前,来吃了一顿,临走前还问人家过了年啥时候开门,没想到一等等了两个月。”从碗里舀起一个馄饨放进嘴里,老大爷吃得津津有味。“就这个味儿对口,我老伴还特别爱吃她家的粥和烧饼。”


同样,家住汇中家天下小区的杨女士也偏爱报社街便民市场小吃街上的油条。14日一大早,刚下夜班的她来到油条摊前,足足等了15分钟,“就喜欢她家的味儿,哪怕多等会儿都行。”一旁也在等油条出锅的高先生调侃道,“3天不吃就想得慌。”


上午7时30分,报社街南头的一家豆腐脑店正是最忙碌的时候。店主一边翻着锅里的油条,一边喜滋滋地说:“我在这儿开店十多年了,附近的人都认我家的味儿,老顾客占了一大半。”


“疫情期间,我出摊晚,还有老主顾给我打电话预定白吉馍呢。”白吉馍摊主李占英说,那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如此平凡的一份营生也有价值,能让更多的人吃上放心可口的早餐是件开心的事。


勤奋 点亮生活的光


忙碌是这些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底色。当整个城市还处在一片寂静之中,当大多数人还在熟睡之中,他们已经早早起床,开启了一天的繁忙。他们的勤奋点亮了这个城市的最早的光和热。


今年59岁的齐保兰经营一家包子铺已经有7年多了。一年四季,最晚凌晨5时起床干活儿。10多种包子馅现调现用,对她来说不在话下,“干小吃就是辛苦活儿,但越干越有劲,乍闲下来还有点受不了。”年近六旬的齐保兰做起包子来是相当认真的,“每一个剂子都得过秤,24克左右才合格,这样蒸出来的包子大小均匀。”


披星戴月是这些小吃铺老板和摊主的生活常态。油条摊摊主高向娥午夜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第二天炸油条用的50斤面必须提前和出来,才能保障油条的松软。炸油条的同时,她还卖豆腐脑,虽然生意小、利薄,但“捧场的多”。



“我每天5点就起床干活了,和面、熬粥、做豆浆,把头天中午炖好的肉重新加热……”在没有和面机前,姬师傅白吉馍门店老板姬红庄每天和面30公斤,现在的小手臂只要稍加用力,就会爆青筋。由于常年炉火熏烤,他的视力越来越不好,小的字体根本看不清楚。从凌晨到清晨再到晌午,姬师傅和妻子几乎忙得不可开交,每天站立时间长达7个多小时。他们夏季最多每天卖出近千个白吉馍,冬天淡季的时候日均也能卖出700多个。姬师傅说,用心把每一个馍的味道做到最好是生意红火的关键。


从凌晨5时,至上午8时,记者走访一圈下来,感受最鲜明的就是这些摊主们热情、麻利、不知倦怠的状态。常言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们是每天最早按下城市启动键的人,为大家提供营养早餐的同时,也给我们一份精神食粮——付出总有回报,哪怕平凡至极,也能做得有声有色。


记者 金莉莉 实习生 王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