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发出《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调研工作要发扬求真务实作风,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力戒搞形式、走过场,不能给基层增加负担。



一个正确的决策从哪里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得来的。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无论哪个层次的领导,在工作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出主意的问题,也就是作决策。领导干部作决策时,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弄清情况。


实践表明,领导干部越深入基层,就越了解民情;越融入群众,就越凝聚民心。但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一阵风来,一溜烟去,往往满足于听一听、转一转、看一看,蜻蜓点水,看似热热闹闹,以至于调查不了解实情,拿不出措施、解决不了问题,得不到实际效果。这种形式主义调研不仅背离了调查研究的初衷,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基层负担,更寒了群众的心,危害不容小觑。所以,《通知》将力戒形式主义调研作为持续推进基层减负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要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没有一颗求真务实之心,怎么可能了解群众的真想法、掌握第一线的真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真对策?饥荒之年,刘少奇同志用柴棍挑开风干了的人粪,看到不能消化的粗纤维,而知晓人吃的是野菜、草根;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时扛着桌椅坐到大街上,广泛接触群众,听到了老百姓的真心话。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刹住调研形式主义之风,须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求深,就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求实,就是作风实,轻车简从,多开展随机调研、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求细,就是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掌握全面情况;求准,就是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求效,就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办法,做到出实招,见实效。坚持这样的调研方式,想堕入形式主义的怪圈都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纵观党的历史,什么时候我们注重调查研究,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进展得比较顺利;什么时候我们不注重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深入,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曲折。每一名党员干部应力戒形式主义,学好调查研究必修课,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