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腊月三十,或小月的腊月二十九,民间叫作大年三十,也叫除夕。除夕意味着新旧交替,辞旧迎新,它和大年初一一起构成了春节年俗文化的重头戏,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除了扫院子、贴春联、包饺子外,还有守岁和踩岁的习俗。


除夕晚上家人吃过饺子后,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直到天亮,叫作守岁。守岁在唐代就已出现,它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岁就是年,年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在景县民间,守岁也叫熬福,寄托了人们守候和企盼丰年的愿望。还有一说,年是一头凶猛的怪兽,每年腊月三十,它要出来伤人。人们发现它怕火怕红怕响,于是就在这天夜里让灯火通明,燃放爆竹,把它吓跑。守岁在演变过程中,融入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以及珍惜光阴的情感。苏轼诗云:“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衡水人民有守岁的传统。在北部的武强等县市的乡村,除夕晚上守岁时,习惯将饺子和面条混合煮了吃,俗称“龙戏珠”。香喷喷热乎乎的“龙戏珠”盛在碗里,吃在嘴里,一种幸福吉祥的感觉顿时萦绕在心间。


守岁过程中,还有一个充满欢乐的节目就是踩岁。所谓踩岁,就是把干熟的芝麻秸绑成捆,用黄纸包起来,做成元宝的形状,或者平铺在屋内和院子中,然后人们说笑着踏在上面,将它踩碎,这时芝麻秸会发出清脆的噼噼啪啪的响声。民谚说,“芝麻开花节节高”,踩芝麻秸,寓意生活过得脆脆生生,步步升高,也含有岁岁平安的意思。在衡水冀州、桃城、深州、安平,旧时的春节都有踩岁的习俗。今天在部分乡村,仍保留了这一古老的传统。



除夕守岁,最高兴的就是孩子们了。他们尚且感受不到光阴的急迫和珍贵,守岁时,还能得到长辈的压岁钱,守岁之于他们,就是守候无限的希望和快乐。为了不玷污除夕这个欢乐吉祥的节日,衡水民间还有许多忌讳。有的忌讳近乎苛刻。例如在枣强的某些村子,除夕晚上不能打喷嚏,否则会生灾;起五更煮饺子,灶里不能断火,不能拉风箱,否则家里下辈子要出呼啦腔子,即气管炎。


除夕包饺子时,桃城区的一些乡村,忌讳包半盖儿,要包得满满的,象征着圆圆满满。在枣强的某些乡村,除夕包饺子时,不能说馅或面不够,如果面皮儿剩下的是双数,预示着家中来年可添丁;如果馅剩下了,象征来年财源旺盛,有花不完的钱。


在旧时的深州,除夕这天,许多家庭要行“嫁娶礼”,俗称“百无忌”,真的可以说是喜上添喜了。


作者:赵云旺

编辑:马晨曦

来源:衡水民俗风物
原标题:衡水年俗文化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