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通过新华全媒头条、新华网等全媒体平台,多角度报道了涉县后池村新愚公的脱贫故事,多家媒体纷纷转载。
后池村,遁迹于太行山深处,山高路险,沟壑纵横,素有“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之说。远至上古,传说中女娲在这里补过天,愚公在这里移过山。今天,后池人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奋力搬掉贫穷这座大山,创造了新时代的愚公传奇。
后池人何以搬掉贫穷大山?
不等不靠的担当。“不靠天,不靠地,靠就要靠自己。”要致富,先修路。后池村的村民们一直在为上山路发愁。因为道路过于狭窄,别说通汽车,就是小推车都异常艰难,每年如何向地里送肥成了难题。面对资金短缺、器械设备不足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他们立下愚公移山志,选择了担当,由几位党员群众发起,全体父老乡亲自愿参与,共同挑起了为子孙后代开山修路的重任。他们不计报酬聚在一起,靠凿石垒堰、手抬肩扛修建一条5000余米的上山之路。从荒山秃岭到漫山披绿,他们用行动谱写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新篇。后池人的事迹告诉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改变命运、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锲而不舍的干劲。江河有持之以恒之气,故成浩浩景象;树木有持之以恒之气,故成莽莽林海;土石有持之以恒之气,故成巍峨高山。一块块山石、一段段整齐平整的围堰,都是用黝黑的双手一点点完成的,一天干不完,两天,两天干不完,三天。干了三个月,蜿蜒的山道上,矗立起一条石堰“长城”。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把握;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越是艰险越向前,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开山筑路,钻岩找水,开荒播绿,搬掉贫困这座大山。后池人的事迹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上下齐心的合力。“一个家,一个梦,一起拼,一定赢。”这是后池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誓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支部就是战斗堡垒,党员就是红旗。后池村的党员干部们吃苦在先、一心为民,勇做排头兵,没日没夜奋战在施工一线。上下齐心,其利断金。不仅先后解决了吃水、上学、道路、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等问题,而且着眼于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集体经济由弱向强、由小向大迅猛发展。正是有刘留根这样的带头人、主心骨,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才唤起群众同心干,汇聚起澎湃伟力,实现了后池由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向知名旅游村的蝶变。后池人的事迹告诉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走出一条通向全面小康的光明大道。
后池,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场的一个缩影;后池精神,是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这种精神。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志不坚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过坎,行不笃不足以走向胜利。让我们像后池人那样,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