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刘保军,1965年出生;1983年参军入伍;1986年10月,奔赴前线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987年9月,在战争中负伤失去右小腿;198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荣记一等功、二等功;1989年2月至今,转业到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工作。


“路上慢点啊!”清晨6时30分,冬天的城市还一片漆黑,在衡水市区胜利路上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54岁的刘保军简单吃完早饭,在家人的叮嘱声中踏上了“上班征程”。单位离家20多公里,为了准时到岗,他需要倒三次公交,单程至少一个多小时。


他裹紧棉衣、神色淡定,任冷风吹乱了丝丝白发。那略显沉重仍匆匆而行的脚步里,记录着他从轰轰烈烈到平凡坚守的故事,写满了这位英雄在鲜血中闪光的曾经……


战场上身负重伤 母亲心疼得晕倒在地


1965年,刘保军出生在如今属于滨湖新区彭杜乡的刘家台村,家风善良淳朴。深明大义的母亲常常教育他和兄弟们:“别光想着自己,心里得装着国家。”刘保军的大伯解放前参军入伍,身经百战,曾在一次南下战役中身负枪伤。每次听大伯讲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故事,刘保军都热血沸腾,梦想着自己也能披上戎装成为英雄。


参军后的刘保军。(资料图片)


1979年初,中国开始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双方军事对抗长达10年。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有志青年踊跃参军报国。1983年深秋的一天,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刘保军正在麦田浇地,一听到村里大喇叭广播征兵的消息,他立刻扔下农具,仅给母亲留下一句“我去当兵啦”,便急匆匆地跑去报名。各方面都合格的他,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部队。


刘保军奔赴战场后留影。(资料图片)


服役三年后,1986年10月,刘保军响应国家号召,被编入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开赴中越边境参加老山战役。他怕家人担心自己的安危,半年多后才向家中提起。1987年7月,他作为战地军工的一员,为老山战场那拉高地输送给养和弹药。由于山势陡峻,直线300米的距离却要跋涉很久,加上潮热难耐,磕碰到的伤口常常发炎溃烂,但是刘保军及战友们总是咬紧牙关,冒着生死一次次穿越火线。“我们只能晚上看不见人的时候,背着物资往前线送,也不敢打手电筒,就拉着林子里的电话线认路。”刘保军回忆说,时常有炮弹落在身边,甚至有些地方被敌人埋了地雷,异常危险。


“砰!”9月的一天,送完物资撤回时,在转身离前线阵地仅三米远的地方,刘保军不幸踩中地雷,右小腿顿时血肉模糊。等他从昏迷中醒来时,已经到了后方医院。两个月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了年底,按照规定退伍。


刘保军(前排中)和战友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身负重伤,坚强的刘保军没掉一滴眼泪。但“儿行千里母担忧”,刘保军的弟弟刘保根回忆说,“当时我哥受伤也没给家里信儿,我母亲打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心疼得晕了过去,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才恢复,每天都以泪洗面。”等刘保军在医院养好伤并戴上假肢回到家里,站在家人面前时,母亲拉着儿子的手淡定地说:“活着回来就好,咱为了国家,流血受伤也值得!”


刘保军的立功勋章和证书。(资料图片)


1988年,身负二等甲级伤残的刘保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先后荣记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隐瞒功绩30年 他是同事眼中最低调的英雄


“适应假肢的过程很痛苦,经常被磨得流血,但那时候年轻,一心想着早点站起来做点事,人不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啊!”刘保军不善言谈,简短的话语里透着坚定的信仰。


古人讲“举世纷纷名利逐”,但刘保军却是“荣名利禄云过眼”。1989年2月,他转业到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工作,对自己的功绩和获得的荣誉隐瞒不宣,而是埋首于银行柜面服务一线,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工作。身边的同事们皆知他人很可靠、不爱说话,腿脚有些不方便,但是并不知道他是在战场上为国家立过大功的一等功臣。


刘保军获颁70周年纪念章。(资料图片)


“一年到头,保军除了去更换假肢,从来没以其他理由请过假。去年,为了去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受邀参加衡水市群众歌咏大会时,才不得已请了假。但当时他也没详细说因为什么,只说是参加市里的活动。”农行衡水分行现金中心主任臧宏博对刘保军的作风赞誉有加,“当时,同事们看他在歌咏大会时出现在主席台上,都大吃一惊,这才知道伟大的英雄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保军真的很朴实,从来不向单位提啥要求。就连他爱人下岗,家中生活困难时,都没向单位主动申请过困难员工补助。”同事刘凯敬佩地说。


“刘师傅从来不提自己的功绩,我们现金中心大都是党员、退役军人,前些时候做过一个统计,他只是像其他人一样写了一个二等功,有时同事们谈论起过去当兵的事儿,他也只是笑笑不多说。”在同事刘卫东眼中,刘保军的低调愈显品格高尚。


“业务上非常细致、精湛,多少年都是客户零投诉,服务零差错,但是每次评优评先,他都谦虚地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农行衡水分行副行长、曾任胜利支行行长的王自义称赞道。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几十年光阴荏苒,刘保军始终不变的,是对党、对事业朴实纯粹的初心。面对同事们的褒扬,刘保军总是淡淡一笑,不多言语,“那是以前的事了,没什么好说的”“这些年我一直在受国家帮助,不想再给组织添麻烦了”“凡事竭尽全力,我就是个普通人”……


刘保军(后排左一)和战友们在一起。(资料图片)


刘保军家里有一本老相册,里面珍藏着他和战友们的老照片,夜深人静时他常常拿出来翻看,他想念牺牲的战友,更珍惜如今和平安宁的生活。


坚守平凡岗位 他创造零投诉、零差错纪录


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在平凡岗位上,仍能守住做人的本分、显出英雄的本色,尤为难能可贵,英雄刘保军兼而有之。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单位,他为民服务;公益路上,他积极热情……


2006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正在胜利支行营业室值班的刘保军接到电话,妻子张焕俊带着哭腔告诉他,孩子不小心摔断了锁骨,正在医院紧急治疗。他心里一紧,正准备答应妻子尽快过去,但一看服务窗口外焦急等待的客户,他简单安慰了妻子几句,压下焦急和担心,挂断电话又继续为客户办理业务。他继续忙碌着,细致耐心地服务顾客,不知道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他的孩子正躺在病床上接受手术。终于,他忙完了手头的工作,而此刻已天色渐晚到了下班的时间。匆忙抵达医院后,看着受伤的儿子和辛苦的妻子,他心酸至极。妻子却宽慰他:“别担心,孩子已经没事了。”


回想当年,两人经中间人介绍后,连一面都没有见过。张焕俊拿着他的一张军装照暗生情愫,当得知他在战场负重伤后,不顾周围人反对,义无反顾决定嫁给他。几十年风风雨雨,正是张焕俊的默默支持,给予了刘保军最温暖的支撑。


刘保军的妻子。


安装假肢后,一旦站立超过10分钟,刘保军会觉得非常不舒服,尤其是阴雨天,更是疼痛难忍。但是他骨子里的倔强与坚韧,让他一次次默默承受,从不因此影响工作。“尤其到了该换假肢的时候,他偏要自己修理,还说能多用一天是一天。他总说,国家的钱也是钱,能省就省。”张焕俊心疼地说。


2009年春天,在农行衡水分行胜利支行朝阳分理处,客户王女士来到刘保军的服务窗口,为母亲办理存折密码重置业务。按照相关要求,这项服务需要本人亲自办理。听到对方说老母亲瘫痪在床,无法外出,刘保军考虑到实际情况,主动提出上门服务。王女士的母亲家住5楼,没有电梯,刘保军忍着腿部的疼痛,两步一个台阶艰难地爬完楼梯,顺利办妥。当王女士把刘保军送出门外,看到他艰难下楼的情景才恍然明白,满是愧疚与感谢。刘保军却淡然回应,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


2014年,刘保军听从安排,来到农行衡水分行现金中心工作。2018年,因为单位搬迁到了武邑县,从此他每天都要辗转坐一个多小时公交才能到达单位。刚开始,他负责现金的清点和整理,每天下班都要拎着三四十斤重的现金包入库存放,从不抱怨一句,甚至会帮助女同事,自己该做的一点都没落下。后来,单位领导考虑到他的腿伤,将他安排到了较为轻松的加钞团队,但他又主动学习网点自助设备的故障排除和维修技能,有时节假日设备出现一些小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处理故障,生怕影响了客户使用。


妻子说:“只要看到他急匆匆的,准是单位有事。我理解他,所以也不拦他,家里有啥事,我都自己去办,从不耽误他。”


这些年,只要单位组织的公益活动,刘保军一直热心参与,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总是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他常说:“能帮就帮,我不也是受国家帮助的嘛。”


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授予刘保军“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


去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分行授予刘保军“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刘保军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宋焕忠说:“刘保军就是刘保军。英雄无言,典型就在身边……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深藏功名、居功不傲的可敬品质,为民服务、初心不改的崇高追求,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以及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的螺丝钉精神。”


他的心很大,满满写着党和国家、工作与客户;他的心很小,几乎装不下自己,甚至忘了勋章上的光芒……


这就是刘保军,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