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记者从我市举办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首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保定市在交通互联互通、医疗资源共享、营商环境一体化等重点民生领域持续深化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让协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市项目建设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李远南介绍,三地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同心协力、砥砺向前,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特别是在“十四五”时期,保定市坚决服务首都、对接京津、联动雄安,牢牢牵住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聚焦交通、医疗、营商环境等民生领域一体化发展,持续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壁垒,取得了显著成效。


交通网络加速织密,时空距离持续压缩。“十四五”以来,保定市交通一体化建设步入快车道。目前,已成功构建京、津、保、石高速公路1.5小时交通圈与高速铁路60分钟交通圈,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交通支撑。高速公路网不断优化,新增里程405公里,总里程位居全省第二,京昆高速京冀界至涞水段、首都新机场北线、京雄高速一期等关键项目相继通车,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同时,对接京津雄的“断头路”“瓶颈路”持续打通扩宽。环北京G112线相关路段、松兰路、廊涿高速东湾连接线等工程顺利完工;与天津普通干线公路已全面顺畅对接;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建设加快推进,省道S524、原国道G230改建工程等均已启动建设,区域交通微循环日益畅通。


医疗资源深度共享,就医便利度大幅提升。保定市积极承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疏解,在高铁东站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医疗基地。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和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两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全市医疗服务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数据显示,京津地区来保就医人次从2021年的0.8万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106.6万。目前,全市共建设京津冀医联体20个,各医疗机构累计与京津签署合作协议318个,京津派驻专家2.3万人次,开展远程医疗合作4.7万例,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专家提供的高水平医疗服务。此外,自2023年4月起,京津冀三地实现异地就医免备案,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等10个慢特病病种实现门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切实减轻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营商环境对标一流,区域壁垒有效破除。保定市全面对标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措施,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2024年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落实〈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方案》,推动改革举措向基层延伸。通过进一步扩大京津冀“跨省通办”事项范围,在人社、医保、养老等与群众生活、企业办事密切相关的领域,共计66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通办,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问题。同时,推动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在教育、交通、医疗、农业、工程建设等领域,电子导游证、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等共计175项资质资格实现互通互认,方便企业跨区域生产经营,促进人才流动。京津冀信用合作共建也取得新进展。保定市与天津市静海区、唐山市签署《三方信用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在旅游、餐饮、停车、住宿等十大领域实现共享应用,累计落地信用应用场景70余个。创新建立的“帮办代办+部门协同”跨区域修复机制,变“企业奔波”为“政府跑腿”,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经过十年多的砥砺奋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从顶层设计走向深度融合,在“十四五”时期结出累累硕果,为保定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编辑:姜长淼

来源:全保定网
原标题:织密交通路网 共享医疗资源 打破区域壁垒 保定交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亮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