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
11月6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迎来省水利厅专场,全景展现了燕赵大地水利事业的五年奋进征程。五年来,河北谋划实施5576个重点水利工程,预计完成建设投资超3600亿元,项目数量、投资均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在防洪安澜、生态复苏、水资源保障等领域书写了燕赵水脉的崭新篇章。
从“水瓶颈”到“水支撑”,理念引领发展之变。河北水情复杂,治水任务繁重,一度成为发展硬约束。“十四五”期间,我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理念,用底线思维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用系统思维重构水与发展关系。先算“水账”再画“蓝图”,雄安新区防洪工程建设提速,起步区防洪圈和安新、容城组团基本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善用“远水”解“近渴”,全省引江引黄外调水量较“十三五”增长38%,南水北调受水区农村全面喝上引江水,累计年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9.84亿立方米,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政府市场协同共进,社会资本参与节水技改,202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下降27.6%,达成“节水又增产”。
从“单兵突进”到“协同作战”,系统重塑治理体系。河北水利答卷的最大亮点,不是某项工程“一枝独秀”,而在系统观念全面贯彻。通过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河北构建起“防洪—供水—生态”三位一体的协同格局。上游蓄住洪水,乌拉哈达、娄里等9座水库加快建设,中大型水库连续5年汛末蓄水量超常年,实现“保安全”与“多蓄水”双赢;中游疏滞通脉,统筹多水源向107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超218亿立方米,29条母亲河全面复苏,数量居全国首位;下游还清旧账,白洋淀累计补水57.8亿立方米,淀区水位稳定保持7米左右,水质连续四年巩固保持Ⅲ类,“华北明珠”重放风采。
从“复苏河湖”到“润泽民心”,发展根植人民至上。归根到底,水利工程就是民心工程。为让群众喝上好水,河北持续完善农村供水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2%,规模化供水率达66%,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3.6和25.6个百分点,一管清水连通万家幸福。为让农民多收粮食,河北强化粮食安全水利保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731万亩,恢复改善灌区630万亩,完成40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助力全省粮食总产连续9年超740亿斤。为让居民乐享美景,河北深入推进河湖综合治理,精心打造255条(个)幸福河湖,石家庄险溢河、衡水湖等成为网红打卡地,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章待启。燕赵大地将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奏响人水和谐的新时代壮歌,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注入澎湃水动力!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