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晴好天气持续,井陉县南峪村200多亩水稻正式开镰收割。水稻为啥在太行深山扎了根?今年收成怎么样?接下来,就跟随本台记者一起到现场看看。
本台记者 谷琳:
在传统的印象里,北方的田野是玉米和小麦的天下,但您看我身后这些在山谷中翻滚的金色稻浪,是不是打破了您的印象呢?这里是井陉县的南峪村,这里的稻穗现在已经是沉甸甸,压弯了腰,乡亲们正在抢抓农时开镰收割。
井陉县南峪村支部委员 于建忠:
现在这个时间实际是比往年就推迟这么十来天,因为这个天气原因下雨比较多。
(晚收对我们这个产量有影响吗?)
有,但是并不很大。我们提前20天就把水停了。(亩产)最低反正1300斤是没问题了。
为了这场收获,稻田里的几个老伙计早就保养好了履带收割机。盼了十来天,才盼来了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急性子的苏大哥第一个跳上机器,抢收南峪村的第一镰水稻。可没走三十米,收割机突然停了。
井陉县地都村村民 苏永忠:
快得它就消化不了,把机子堵了 。
好在故障不大,清理堵住的稻梗,不到十分钟,机器又转起来了。只不过在大伙儿的要求下,苏大哥从收割机的驾驶座,换到了电三轮的驾驶座。看着收割机一圈圈地跑,他也琢磨出了快与慢的门道。
井陉县地都村村民 苏永忠:
这个稻子,它薄厚还不一样,薄的就可以快点,前头厚的可以慢点。不怕慢,就怕站。
一直跟在收割机后面的是李世宇,他手拿镰刀,利落地收拾机器漏割的稻穗。在他眼里,这叫"颗粒归仓"。
井陉县南峪村村民 李世宇:
(机器)割不着的,那我们割了撒在这儿,机器都割到了,颗粒归仓嘛,颗粒归仓。
本台记者 谷琳:
这里是南峪村的篮球场,那我脚下的就是我们刚刚收割上来的水稻,老乡们说像这样的晴好天气,只需要晒上两到三天,水稻的湿度就可以达到14%左右,送往村里的加工厂。
水稻在太行山怎么扎根的?答案就藏在村南的绵河里。充沛的水源,给水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几十年前,这里就开始种水稻。可随着一家家采矿场、化工厂的兴起,水稻却经历了由种到荒的波折。
井陉县南峪村支部委员 于建忠:
村里边先后就建这个碳酸钙厂,都开始到企业上面打工了,逐步这个水稻就淘汰了。
钱包鼓了,山却秃了。以环境换发展的老路走不通,南峪镇转换赛道,一心向绿,探索发展特色农业。邀请专家、流转土地、争取资金,他们建起了"太行山优质绿色水稻示范基地",2023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了500亩,亩产超过1400斤,很多村民实现了在家就业。
井陉县南峪村村民 李世宇:
弄水稻(一个月)2000多,不到3000块钱。现在老人照顾到了,你钱也挣了,你怎么样都满意了。
更妙的,还不止是种稻。田埂边时不时钻出几只螃蟹,十万只河蟹苗也快收获了。加工厂里,新米加工已准备就绪,"绵河"牌生态米,又将迎来新一季。
井陉县南峪村稻米加工厂负责人 张荣贵:
元旦前后基本上就可以加工完成,咱们日加工量就在一万斤左右,咱们每斤可以达到8到10块钱。
井陉县南峪村支部委员 于建忠:
经过这几年这个转型以后,空气也好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地、淋漓尽致体现到我们村这儿了。
原标题:秋收河北丨⑥ 井陉县南峪村:水稻丰收记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