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薪火相传
从学生到老师,曾经的衡水十三中学子回到母校,接过教育的火种,站上熟悉的讲台,将青春与智慧倾注于这片曾经培育他们成长的土地。让我们用镜头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幕,这一场跨越时光的回归,是薪火相传的真实写照,合影中,藏着对母校最真挚的爱。

王一辰(左)与其高中老师姚翠翠合影。
岁月如歌
回到梦起航的地方
站在熟悉的校门口,恍惚间让我想起第一次踏入校园的那个秋天。如今我以青年教师身份重返校园,才真正理解了“母校”二字的分量——它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故乡。
选择回来任教,是因为这里保留着教育最质朴的形态。记得高三晚自习时,老师们总在楼道里陪伴着我们,他们认真讲题的身影,现在成了我记忆里的朱砂痣,成了我职业道路上的引路灯。校园里新加的校园文化真的很酷,但更珍贵的是我们依然保持着不忘初心的人文关怀。
作为青年教师,我想,我会带着我的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去影响更多的学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找到并确定自己的理想。我期待在十三中,我的母校,能够谱写出关于我的教育故事。
——王一辰

陈真真(右)与其高中老师多丽云合影。
一方山水有清音,三生有幸会此处
如果说时间的藤蔓上爬满了光阴的故事,那么重回母校执教对我来说是与时光的温柔重逢。当脚步踏入校园的那一刻,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青春奋斗的岁月又一幕幕呈现在我眼前,只不过我的身份已经由仰望者变成了守望者。教育于我不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薪火相传的仪式。看到教室里新添的智能设备,自习课上刻苦学习的新一代少年,甚至食堂阿姨依然多给一勺红烧肉的默契,一切都在提醒我——这里永远生长着相似的青春,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圈年轮。
这里让我有了回家的归属感。如今站在讲台上,不知疲惫地讲授,每一句点拨都带着对过去的回应,每一份教案都藏着对未来的期许。学着曾经老师教导的模样,踏着光、追寻光、成为光。我爱这片热土,这个可以点燃希望的地方。愿以今日之耕耘,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新苗,都能长成自己期待的模样!
——陈真真

付艳磊(左)与其高中老师孟盼盼合影。
传承这片土地的温度
再次踏进十三中的校门,身份却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当年奔跑过的操场上,新一代的少年在那里挥洒汗水;当年忐忑等待成绩的办公室里,我在为学生的未来思虑。这种时空交叠的错觉,时常让我恍惚。
最奇妙的,是站在讲台上,视角的转换带来全然不同的理解。当年觉得严厉的批评,如今明白了,那是恨铁不成钢的焦急;曾经抱怨课业繁重,现在懂得了,那是老师用心的安排。我甚至开始用当年老师激励我的话语,去鼓励眼前这些稚嫩的少年——精神的传承,就在这不经意间完成了。
我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这片土地记忆的守护者。看着学生们清澈的眼睛,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份工作,让我的人生与母校的故事紧密相连。从十三中出发,又回到十三中。这不是终点,我将以新的身份,继续书写我们共同的故事。这里永远是我精神的故乡,而现在,我成了建设它的人!
——付艳磊

郑新廷(左)与其高中老师伍佳的合影。
憧憬
传递爱与温暖
高中毕业那年,我怀揣着憧憬走出十三中的校门。时光流转,当我握着教案重新踏入这里时,身份已经变成了传递知识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让我对这所学校有了双倍的眷恋。
站在曾经听课的教室讲台前,我才真正理解了当年老师板书时的认真、批改作业到深夜时的辛苦。过去我是被教育者,如今成了教育者,这种身份的互换,让我更懂得学生眼中的期待与困惑。曾经觉得严格的纪律,如今看来是帮助学生养成自律习惯的基石;曾经难忘的师生情谊,如今我正用同样的耐心与温暖,传递给新一代的十三中学子。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映照与传承。十三中教会我的,不只是课本上的内容,更是如何以心育人、以情化人。如今我站在这里,既是对过去的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我将带着母校的薪火,点亮更多年轻心灵的求知之光。
——郑新廷

安润昊(右)与其高中老师卢佳杏合影。
重返这里,为学弟学妹们贡献力量,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学校领导班子很负责,万事争先。看着我们共同的事业蒸蒸日上,我对将来充满了希冀。更让我由衷感到开心的是,我高三的班主任卢佳杏老师竟然就是我的组长。无论是学生时期教我时的苦口婆心,还是现在带着我行走在教育道路上对我传授经验,她始终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指引着我。我由衷地感谢学校能相信我、认可我,我一定不会辜负学校的托付,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我们伟大的教育事业中来。
——安润昊

刘丹丹(右)与其高中老师于秀合影。
2017年,作为一名十三中新生,我迈入了十三中的大门,从此开启了我们的缘分。在十三中学习的三年,我遇到了许多知识渊博、宽严相济的老师。他们带领我进入知识的宝库,激发我对学习的热爱,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人生方向。2024年大学毕业,我成为一名新教师,重新回到了我学习生活了三年的地方。看到现如今我的学生跑操、学习,恍惚间有了时空交错的感觉。相同的环境,不同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一种使命的传递。我学习着我的老师,像他们点燃我一样,点燃着我的学生,为他们建起知识的桥梁。感谢母校,让我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将两种身份合二为一,这是非常幸福且珍贵的体验。
——刘丹丹

郝珊珊(右)与其高中老师吕学亮合影。
感恩 感动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母校教书,心中满是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感恩。母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我青春最难忘的记忆,而那位用温情点亮我人生的班主任,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信念的人。
如今站在熟悉的讲台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的他,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是爱的传递,是心与心的共鸣。我深爱着这片培育我的土地,更永远感激那位照亮我人生的老师,是他让我懂得:被照亮的人,也该努力去照亮别人。
——郝珊珊

王岩(左)与其高中老师李林雪合影。
双向奔赴
再次踏入衡水十三中的校门,景色依旧。重新站在母校的讲台上,我的身份从校服少年变成了教师。各种熟悉的场景让我读懂了当年师长眼中藏着的期许,也更懂了如何用温柔化解学生的焦虑,用鼓励点燃他们的斗志。
最触动我的,是看到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的迷茫与憧憬。我学着用更温和的方式讲解难题,用亲身经历分享成长经验,这份双向的成长,让我深知:重返这里,不仅是回归,更是一场带着感恩的接力或者说是一场温柔的“反哺”。我带着母校给予的养分,试着成为更懂学生的引路人,在这个过程里,我也重新读懂了青春与成长的意义。
——王岩

常咏棋(左)与其高中老师董张明合影。
几年前,我是十三中教室里一名埋首苦读的学子。我记得晚自习大家共同奋斗的背影,更记得老师们倾囊相授的耐心与陪伴。是母校“惟真惟实,唯先必争”的精神,塑造了我坚韧的品格,给了我追逐梦想的底气。那些拼搏的岁月,如今回味,尽是成长的甘甜。
大学毕业后,我从毕业生成为新园丁。身份转变,初心未改。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已从当年的感恩,升华为今日的责任。我将努力传承恩师们的匠心精神,去理解学生,去点燃希望。我渴望与学弟学妹们一同成长,做他们学业上的引路人,也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学姐。
母校于我,是根,是源。愿我能将这份滋养传递下去,为十三中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常咏棋

孙骏(右)与其高中老师朱国涛合影。
几年前,我身着校服,在这片校园里为理想挥洒汗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我奔跑的足迹,每一位恩师的教诲都是我成长路上的明灯。而今天,我从聆听者变成了引路人,从母校的学子成为母校的教师,完成了人生中一次最重要的身份转变。
回首在十三中的求学岁月,“奋进!——为中华之崛起”的校训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是母校教会我拼搏的意义,是老师们用辛勤的耕耘点亮我前行的方向。那份被点燃的青春激情,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担当,至今仍在我心中炽热燃烧。
身份转变,初心未改。这份初心,是对母校深深的感恩与眷恋,是对教育事业赤诚的热爱,更是为国家培育栋梁的使命担当。我将把学生对母校的深情,转化为教师对岗位的忠诚。我会以曾经培养我的优秀老师们为楷模,恪尽职守,精进业务,用智慧启发智慧,用灵魂感染灵魂,努力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孙骏
在十三中
“从学子到教师”的故事
从未停止上演
他们带着对母校的深情回归
用专业与热爱守护学生成长
而母校也因他们的归来
增添了勃勃生机
这一场关于热爱、
传承与责任的美好延续
让教育的薪火
在时光里生生不息
……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