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落在整齐划一的民居屋顶,清脆的广播声在村庄上空回荡,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忙碌于田间地头……盛夏时节,走进武邑县圈头乡史油坊村,这个仅有562人的小村庄,如今已走出一条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天刚蒙蒙亮,史油坊村的蛋白桑种植基地里,村民王新花正弯腰查看桑叶长势。“以前这些地都荒着,现在种上蛋白桑,不仅环境好了,每月还能挣1800块钱。”她一边修剪枝叶一边笑着说道。
史油坊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探索出一条以蛋白桑种植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通过整合闲置土地资源,村里流转25亩土地发展蛋白桑种植,亩均效益超8000元,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1550元,如今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我们这产业虽然不大,但见效快、见效稳。”史油坊村党支部书记史红亮说。他不仅是村里的带头人,更是致富能手,自2021年上任以来,就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带动村民增收。
一个偶然的机会,史红亮接触到了蛋白桑,了解到它浑身都是宝,便萌生了在史油坊村种植的念头。
为此,他先后多次去邢台、山东等地学习、考察,深入了解蛋白桑的生长周期、市场需求以及深加工潜力。经过与村“两委”班子的深思熟虑,决定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试种蛋白桑。
说干就干,史红亮从邢台买入蛋白桑树苗,平整土地、开沟施肥、移栽定植……几个月后,第一茬桑叶进入采收期。看着郁郁葱葱的桑叶,史红亮脸上布满了笑容,他找出提前准备好的名片,拨通了保定安国市的药材收购商的电话,经过协商,最终对方同意以每吨1800元的价格前来收购。
桑叶丰收了,史红亮又打起养蚕的主意。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能在桑叶采摘期同时发展养蚕,不仅能提高桑叶利用率,还能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随后,史红亮再次奔赴邢台,系统学习了养蚕的注意事项,以村集体名义花费490元购回7板共计20余万只蚕苗。
小小的蚕苗密密麻麻的趴在板上蠕动着,乡亲们听说村里要养蚕,纷纷赶来围观。“还是第一次见蚕苗,它们这么小能吃桑叶吗?”“得养多长时间才能吐丝啊?”“好不好养啊”……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好奇地问个不停。
“养23天左右就能吐丝作茧,前9天需要把嫩桑叶打碎喂食,九天之后就可以喂整个的桑叶,每天喂三次,但是要注意桑叶的干净卫生,这蚕宝宝娇气着呢。”史红亮一股脑地把学到的养蚕知识告诉给大家。
在史红亮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尝试参与养蚕。村委会腾出一间空房作为临时蚕室,几位热心村民被选为首批“养蚕志愿者”,每天轮流值班,记录温度、湿度、蚕体变化等数据。
“刚开始大家都没经验,怕养不好,史书记就带着我们一步步教。”村民王荣变笑着说,“没想到养蚕也挺有意思,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第一批蚕已顺利结茧,预计可产蚕茧近600公斤,按当前市场价计算,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减去成本,利润也可到8000元。
史红亮心里再次盘算着:如果花个3万多元引进抽丝设备,将蚕茧抽丝做成蚕丝被,利润会不会更高?他手上不停地比划着,8斤蚕茧出一斤丝,一条蚕丝被用1.5斤蚕丝,可以卖1200元,减去物料成本,利润可以翻三倍,确实可行。
考虑过后,史红亮决定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添置抽丝设备,进一步提升蚕茧的附加值。他还计划组织一批村民外出培训,学习手工制被、电商销售等技能,让产业链条延伸到终端产品,真正实现“从一片桑叶到一张蚕丝被”的完整闭环。
“我们要让这片桑树林变成真正的‘聚宝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史红亮满怀信心地说。目前,村集体通过种桑养蚕、光伏租地、光伏发电等每年收入十五万余元,村里有钱了,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