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1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两年前的春风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图在燕赵大地落下关键一笔。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今天起,河北新闻广播联合北京新闻广播、天津新闻广播共同推出全媒体系列报道《温暖的回声》,聆听京津冀大地最动人的发展回响。
在华北平原腹地,一座以“中国好药·石家庄造”为旗帜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正在崛起。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时强调,“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为这座“华北药都”注入强劲动能。两年后的今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牵引下,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以创新为笔、协同为墨,书写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奋进篇章。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协同创新破局“卡脖子”
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
“我们科研成果转化会面临跨区域产业链协调的挑战,而石家庄是‘共和国医药长子’华北制药的诞生地,拥有深厚的产业积淀,依托周边数十公里范围内完备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上园区的专项政策支持,真正实现了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北京富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树向记者详细阐述了企业的布局考量。
2024年3月,这家专注于肠道微生态治疗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正式落户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成为京津冀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
张家树向记者介绍公司相关产品
“去年富玛特发布了《菌群移植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菌群移植临床治疗孤独症效果非常明显。”在公司展厅,张家树拿起两款棕色的小玻璃瓶向记者介绍,这是他们自主研发的微胶囊和油剂专利剂型,能直接添加在婴幼儿辅食中服用,用于孤独症的治疗。这些技术已经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达到全球行业领先水平。
更值得骄傲的是企业展现出的产业化速度。落户仅半年多时间,富玛特就建成了全国首个由政府审批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功能开发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医学检验实验室,为河北省内包括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内的多家三甲医院,提供菌群检测分析服务和菌群移植技术服务。
而在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徐兰举的眼中,石家庄的吸引力源于“政策与人才的化学反应”。2023年,徐兰举带领团队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深耕生物制造核心原料研发。
徐兰举正在观察酶在极端温度和PH条件下的稳定性
在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实验室,研发人员们正在加紧进行新产品研发。“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液体中的稳定性差曾是行业痛点,我们通过酶的定向进化、基因编辑等生物学技术破解了这个难题。”徐兰举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取得了四个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两个新原料的DMF备案,并且自主研发了十几个蛋白类新材料。2025年还将有十余款产品上市,覆盖了皮肤科、眼科、骨科和妇科等领域。
这些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研发团队的持续攻关,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人才战略支持。2023年,石家庄市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措施(试行)》,措施共15条,主要是助力当地生物医药等行业优秀人才的引进。
“石家庄‘人才15条’非常有吸引力,去年我们有一名从南开大学毕业的博士,也是我的校友,他放弃一家大型企业的优厚待遇,加盟了纳科生物。”徐兰举坦言,这一举措,为像纳科生物一样的大批科创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引才政策支持。
创新生态链:从共享实验室到“全国唯一”平台
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中央创新区
石家庄构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通道,更通过创新生态重塑生物医药新高地,一个更深层的变革正在这里发生。
位于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中央创新区的共享实验室内景
走进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中央创新区,1800平方米的共享实验室里,精密仪器高速运转。“这种‘轻资产创新’模式,吸引1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及科研机构纷至沓来。而且我们引进了‘国家药监局特药检查中心’,这是全国唯一专注于特殊药品的监管服务平台。2025年4月份,该中心组织国家药监局药审专家与8家企业‘面对面问诊’,大大降低了研发偏差和风险。”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高健介绍,企业初创期研发成本可降低40%,成果转化周期缩短30%。
高健正在向记者介绍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发展情况
坚持以创新为引领,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还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合作,为企业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生命健康项目部部长何飞说:“园区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企业在未来创新链上的发展中有哪些需求,同时我们也想把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带到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赋能产业,来解决产业共性难题。”
“我们在芯片上的研发,在探测器的研发以及在CT小型化的方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加快了我们公司新产品的上市步伐。”瑞石心禾(河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企业,市场总监邵雷雷介绍,他们和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共同申报的项目目前已进入样机生产阶段。
邵雷雷正在向记者介绍瑞石心禾研发的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
千亿集群向新力:擦亮“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的产业品牌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石家庄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大机遇。牢记嘱托,“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相继建成科技创新谷、细胞谷、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一批创新载体,2024年园区还招引了科兴生物、华大基因等82个产业链项目。以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为龙头,2023年,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率先成为全市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2024年,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257.2亿元,同比增长10.7%。
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
行走在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区,道路两侧,石药集团、瑞鹤医疗、绿叶嘉奥等知名药企标识从身边经过。“我们还将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人才加入,将持续优化园区创新服务生态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今年将着力打造细胞与基因技术、特色原料药、特殊药品三个特色产业园,不断擦亮‘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的产业品牌。”石家庄国际生物医药园管委会副主任高健指了指远处还在扩建的一排排新厂房,对未来信心满满。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