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是众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汇聚地,是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体现着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河北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创新平台体系,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高我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创新平台布局


不同领域、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创新需求。要把握我省经济发展需求,聚焦特色产业,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领域布局合理、定位层次清晰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依托优势领域,用好存量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钢铁、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现有创新平台作用,推动创新资源聚集、产业技术供需对接,助力更多重大项目、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生根。利用现有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技术攻关,助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锚定重点领域,做优创新平台增量。瞄准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快谋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建设燕赵系列实验室。聚焦发展空间广阔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产业,培育跨区域、跨学科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汇聚京津高端创新资源,更好地引领我省创新发展。


着眼前沿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创新平台。聚焦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平台体系,强化未来产业创新能力。比如,以中国星网等央企为龙头,以卫星互联网、时空信息服务、空天飞行器等领域为重点,结合我省在电子信息、低空制造、算力方面的产业优势,共同建设具有河北特色的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平台。


统筹优势资源,打造体现区域特色的创新平台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要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拓展创新平台版图,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


汇聚创新要素,推进科技创新平台高地建设。发挥京津冀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河北中心和雄安中心的策源地作用,在石家庄、雄安新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高地,推动平台资源向高地倾斜,在全省形成两高地、多极点的集聚辐射态势,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整体效能。


依托产业链,在节点城市打造特色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谋划建设京雄科创走廊,在走廊沿线的涿州、固安、高碑店、霸州等地建设一系列创新平台。结合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支持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激发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动能


创新平台的能级越高创新力就会越强。要突出高端引领、覆盖全面的战略定位,着力提升“国字号”创新平台比重,形成以国家及省级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加快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集省内优势创新资源,吸纳京津乃至全国创新力量,在人工智能、光电、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领域争创国家实验室。持续推进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吸引更多京津优势资源向我省聚集,加快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围绕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谋划建设以燕赵钢铁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科创平台。


完善平台运行制度。加强高能级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创新平台吸纳人才的方式,引进更多高端人才,不断提升平台科创能力和水平。建立有助于平台科技人员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管理体制,构建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薪酬奖励机制,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以政府长期稳定性支持为主的平台投入机制,优化平台经费使用管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加强谋划部署,推进场景创新示范平台建设


打造创新应用场景,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有效途径。要聚焦我省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在重点区域开展场景创新试点工作,推进场景创新示范平台建设。


探索场景创新支持模式,谋划场景应用重点。成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搭建场景创新服务平台,从政策层面支持开展全领域、全区域、全流程的场景创新。深入挖掘京津创新资源,将场景创新与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培育紧密结合,谋划建设一批创新场景示范基地、未来场景试验区等。


重点打造算力创新应用场景示范平台。我省算力基础雄厚,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大数据产业收入增速领跑全国,这些为算力创新应用场景示范平台建设夯实了基础。未来要进一步统筹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面向制造、消费、金融等应用领域,打通数据“供给—流通—利用”链条,推动算力创新应用场景落地。


破除机制壁垒,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要抢抓机遇,破除机制壁垒,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强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团队紧密对接,打造更多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


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与京津联合打造创新平台。强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清华、北大、天大等京津大院名校合作,共建多种类型的创新平台。明确平台投入和成果的分享范围及比例划分,提升平台协同水平。比如,通过三地联合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平台,开展智能化、高端化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河北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三地在新能源、农业科技领域合作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


对接京津创新源头,提升我省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效能。抓住国家正在推动设立“航母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机遇,聚焦基金重点支持的人工智能、氢能储能等前沿领域,与京津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验室技术—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转化,让“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渠道更通畅,不断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的转化效率和比重。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创新平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