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区官道李镇有一支“神秘”的基层服务队伍,它的人员不固定、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作时间不固定,唯一固定的,就是把党的温暖带进家家户户。它就是“小麦穗”宣讲团。


这不,1月16日,冀州区两会刚刚闭幕,距离过年还有十几天,宣讲团团长、官道李镇人民政府一级科员刘晓慧便从镇上领了任务——发动“小麦穗”成员,让全镇百姓欢欢喜喜过大年!



雷厉风行,“小麦穗”的“红马甲”们立即行动了起来。走,咱跟着他们去看看。


红红火火

——“小麦穗”把好收入送进千家万户


成员刘志坚是衡尚营三大队村党支部书记,他带记者来到了村内的服装厂,宣传安全生产。只见十几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裁剪、缝纫、熨烫、包装……忙得热火朝天。


“快过年了,咱们可一定要注意生产安全。大家加把劲儿,年前最后一个订单交付后,咱就放假啦。”刘志坚一边验收成果,一边给村民鼓劲儿。


去年12月16日,占地420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厂开业,主要加工衬衫、T恤、西装等外贸订单,带动了本村20多个村民就业,预计年后还要再招30人。


“俺们大多数是村里的妇女,农闲时想出去打工却又放不下家里,现在村里有了服装厂,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大家伙儿别提多高兴了!”村民杨巧会美滋滋地说着话,手里的活儿却没停。


别看服装厂刚开一个月,村民生产的服装质量却很高,大家似乎铆足了劲要“争口气”!



在镇党委、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扶持下,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这块平整的土地资源成了“香饽饽”。原本这里租给了农资站,村集体收租金,村“两委”班子左思右想不对劲儿:这农资站只能增加集体经济,无法吸纳村内劳动力,得让村民们挣到钱!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这个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服装厂终于落地了。


刘志坚在村里招工宣传时,可谓一呼百应。经过培训、筛选上岗后的工人们干活个顶个儿的精细,大家都想着,村干部时时处处为村民考虑,自己也得争气。


“群众不富我不富,群众富了我幸福。”刘志坚哈哈一笑,整了整身上的红马甲继续说,“对党的好政策最好的宣传,就是把钱揣进老百姓兜里,你说是不?”

 

热热闹闹

——“小麦穗”把好文化传遍大街小巷


第二天一大早,寒风瑟瑟,衡尚营三大队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却热闹非凡,原来是官道李镇民俗文化之衡尚营鼓会又开赛了。


现场彩旗飘飘,闹哄哄、热乎乎,锣鼓喧天;选手们喜气洋洋,拿着锤、端着镲,激情释放;观众们兴致勃勃,鼓着掌、喝着彩,跃跃欲试。



“小麦穗”成员许宸畅是衡尚营三大队村的包村干部,她对衡尚营鼓会的历史如数家珍:“衡尚营鼓会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是官道李镇的传统民俗文化。每逢春节,鼓会分成南、北、东三组进行比赛,从腊月二十敲到二月初二,劲头儿十足,互不服输。”架鼓文化历经悠悠岁月,从贫困到富足,几经兴衰,已经融入衡尚营村民的生活之中。


那边敲锣打鼓热热闹闹,这边传统美食热气腾腾,官道李镇人民政府的宣传工作室里,耗时两周的“寻味官道李大集--面食篇 第一站”微视频“新鲜出炉”了。


“饼,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寻味官道李,从‘话’饼开始。”伴随着视频中刘晓慧娓娓道来的声音,官道李集贸市场的饼文化也徐徐展开。



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曹记驴肉”、香味扑鼻的缸炉馅饼、细腻软糯的小米煎饼……视频记录着香喷喷的美食和大快朵颐的食客,也记录下了“小麦穗”们为镇上的文化传承所下的细功夫。


“官道李镇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把这些文化遗产留存下来、发扬下去。”刘晓慧介绍道。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宣讲团成员走街入户,通过走访革命老兵、德高望重的村内老人,考察烈士陵园上的碑文墓志,钻研镇文化史等,创造性地打造了“呼家道口红色文化广场——初心园”“北杨家庄杨家匠——耕读亭”“官道李沙家浜——大兴茶馆”等景观点位,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商贸文化融入了大街小巷。


圆圆满满

——“小麦穗”把好服务带给左邻右舍


“今天咱们给村民带来了‘过年大礼包’:送春联、特殊群体慰问,还有农技知识进大棚。”如今,“小麦穗”已开创“宣讲+志愿服务”新方式,集结五级网格员、村民代表、各村致富能手等一切有生力量,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转眼来到会刘家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只见会议桌上铺满了春联,省下沉工作队队长刘来胜正挥毫泼墨,写下一张张福字。


“刘队长,准备好了吗?咱们出发送‘福’啦!”刘晓慧人未到,声先至。


“准备好了,装车,出发!”


记者和“小麦穗”宣讲团一行七人,给村民送去了春联和祝福,又一起入户看望慰问了困难群众,和他们一起聊家常、讲政策、问冷暖、送祝福。



慰问过程中,刘晓慧的手机微信一直响个不停。原来是傅家庄村订菜群又开始接龙了。“走,咱们去傅家庄村拆第二个‘新年大礼包’!”


走进村里的蔬菜大棚,一片绿意映入眼帘,菠菜、生菜、油麦菜等长势旺盛。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小麦穗”成员正蹲在菜地里,和村民说着什么。


“一定要注意生菜的种植间隙,把这些小苗弱苗铲掉,给壮苗留足生存空间。”“菠菜采收时要把土疙瘩清理干净,从细节展现好品质……”说话的是傅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大棚管护能手付保红。



去年八月底,在财政扶持下,村集体建成了4座大棚,总占地20余亩。“目前我们有3个固定的订菜群,平均每天有20多单,最多时能有40多单呢。”说起蔬菜的销售情况,付保红眼睛闪闪发光,“这5个月来,我们村集体保底增收了6000元左右,带动了12位村民就业,‘冬闲’就快变成‘冬忙’了。”


“我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镇上的‘小麦穗’宣讲员,每当我为村民讲农技知识时,就感觉这身红马甲给了我新的使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付保红琢磨着,要继续将好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走出大棚,载满“生机”的货车向着丰收驶去,而“小麦穗”成员们也化身为一棵棵“麦穗”,将幸福生活带进千家万户……


视频制作:王雅鸣

本组图片:夏兆臻 王雅鸣 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