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吹阡陌间
故城县董学村借特色文化塑造村风乡韵
2181年前,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古广川郡(今景县广川镇)一学子,告别自己下帷授业的小村落(今故城县董学村),在漳水买舟西上长安。后他呈《举贤良对策》,深得汉武帝赏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让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此人便是后来的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董仲舒。
“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让董学村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乡风气质。” 董学村党支部书记苏彦杰介绍说,“2021年,我们村被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块牌子,就能说明很多事。”
董学村不小,全村521户1524人。这个村有个特点,村民绝大多数都姓苏。“6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把家安在这里,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毕竟,这是董仲舒讲学之地。” 苏彦杰说。
在村里的“苏氏移民中心”纪念馆,悬挂着《苏氏家训》:凡我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和善心正,处事必公。费用必俭,举动必端,语言必谨,事君必忠。为官必廉,乡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
这样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也便是董学村基层治理的雏形所在。也正是这样的特质,给村里治理工作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立了村妇联、团支部以及红白理事会、孝老会等社会组织。坚持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村民们明明白白参与;广泛宣传与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构成了法制宣传教育格局;建立村民代表邻里关系调处网格化责任体系,把各类矛盾、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俺们董学真是好,街道干净垃圾少。没人吵架没人闹,基层治理往这瞧!”在董学村的“四季村晚”上,村民赵文省的打油诗,赢得村民的一致认可。“她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对了,俺们董学村就是这样。”……
“所谓‘四季村晚’,就是春夏秋冬各有一次村里的晚会。咱们的目的,就是加强村里的向心力,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房庄镇宣传委员苏凤琴说。在村晚的舞台上,村民们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讲述,传递给身边的人。
2020年,董学村迎来了一件大事——故城县依托董子文脉和大运河文化,精心打造了以董学村为核心的董子文化旅游带,建起了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这个当年董仲舒在此授业的小村庄,迎来整体性规划发展:结合董学村千年传承的董子文脉,深入挖掘董子文化、汉代文化,以研学教育为载体,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研学产业,打造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区。
“自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开园以来,董学园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70余万人次。以家庭为单位的研学下乡活动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60个,创业岗位近百个,老百姓实现了增收。”苏彦杰介绍说,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还为董学村的儿童、学生免费提供研学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公共事务主任桂晓筠说:“故城县以研学教育为载体,深挖文化潜力,将大运河文化和董子文化的宣传、教育、体验、传承融入不同年龄阶段研学课程,在文旅项目的推进运营中,展现千年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让这个古村里重新焕发了活力。”
从2020年起,董学村的村民,有了两个属于自己的书屋。一个设在村党支部,另一个设在董学园的留真书屋。从种植技术到文史名著,品种繁多的图书让村民畅游在书籍的海洋里。村民苏月英作了一首打油诗:“留真书屋真是好,能看书籍能读报。农民走在新时代,和美生活把手招。”今年,村里组织“乡村读书活动”,引来不少村民和游客参与。北京游客张鹏飞惊讶于村民们对书籍的深刻理解,逢人就说“这里的农民不简单!不愧于千年文脉的滋养!”。平时,董学村也经常组织村民交流读书体会。大家结合书上的例子,评说身边的各类事情。人们嘴里不再是家长里短,而是文明风尚、现代生活。
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民。谈到这一点,房庄镇党委书记孙立军感触颇深:“因为文化,乡亲们的处事方式、世界观都不一样了。文明素质的不断深化,乡村治理和乡风建设的提升那就是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