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9岁的马阿姨再次因腹痛、腹泻紧急赶往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谁能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闹肚子”,背后竟隐藏着溃疡性结肠炎这一难缠的疾病。



时间回溯到去年 9 月,马阿姨首次出现腹痛、腹泻症状,每天腹泻四至五次,为黄色稀水样便。起初,她误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有及时就医。然而,随着腹泻持续且次数不断增多,腹痛也愈发剧烈,马阿姨不仅吃不下饭,还浑身无力。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来到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经过 CT、胃肠镜等一系列检查,结合其症状表现,马阿姨被诊断为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严重者可见便血或伴有脓血,有时还会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并无“金标准”,其症状与其他消化道疾病相似,并非特异性症状。因此,患者出现类似症状后,应及时通过内镜、病理学、影像学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属于疑难病。一般认为,其发生与饮食不洁、感染、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具体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在西医缺乏针对性治疗措施的情况下,中医却能发挥整体辨证的优势。


马阿姨确诊后,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在为她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邀请了河北省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刘增祥会诊。刘增祥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脾胃病的中医诊疗,他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独创了治疗脾胃病的“一疏、二调、三辨”辨证思维体系及独特诊疗方案。“一疏”即侧重疏肝和胃,基于肝木易影响脾土的中医认识;“二调”是指在调理脾胃的同时,根据辨证调理其他相关脏腑;“三辨”则是辨病种、辨病证、辨病势,整体把握疾病的病机、病证及转归预后等,指导用药组方。


依据这一辨证思维,刘增祥教授曾制定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协定方,采用口服用药配合灌肠治疗,用以健脾温中、清肠止痢,可有效治疗久痢。结合马阿姨的舌象、脉象以及生活习惯等,刘增祥教授认为她证属脾胃虚弱、湿热中阻,在协定方的基础上进行了药物加减调整。马阿姨在住院期间服用汤药,同时配合耳针、雷火灸等治疗方法,温中止泻,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出院时,马阿姨的腹痛、腹泻症状已完全消失,胃口也恢复了。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病,容易复发。马阿姨出院后坚持服用刘增祥教授开的中药,病情维持较好。然而,不久前,马阿姨因一次饮食不慎,再次出现腹痛、腹泻。她没有丝毫耽搁,马上赶往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此次住院检查发现,曾经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马阿姨,肠道溃疡已完全消失。因病情较轻,马阿姨很快出院,刘增祥教授也根据她的病情变化重新调整了方药。


刘增祥教授表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整体、全面、动态地把握患者病情,从全方位把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难治性疾病方面表现突出。中医药特有的临证思维,结合现代医学的病机变化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化裁组方,能为疾病治疗打开新思路、取得较好疗效。此外,临床实现中西医优势结合也非常重要。像马阿姨在住院期间,除了吃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外,胃肠镜检查还意外发现多发息肉,医生随即在镜下进行切除,避免了可能的病情发展。切除术后,刘增祥教授又调整中药组方,针对息肉切除后可能形成的溃疡面予以综合调理,促进愈合,减少复发。


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其专业的医疗团队、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在与溃疡性结肠炎这一顽疾的抗争中,中医的妙手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让患者重新拥抱健康的生活。 


医师简介:


刘增祥,主任中医师、脾胃病科专家、河北以岭医院名誉副院长、第三届河北省名中医、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高职评委会评委、省市中医药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省市中医药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省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内科疑难杂症等。在省级以上刊物先后发表论文8篇,其中“新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喑痱症”的科研论文被《世界东方医学杂志》录用,并于1996年在美国洛杉矶第四届国际医学学术大会上交流;取得科研成果五项且均获奖,三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科研论文“胃宝口服液及系列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150例临床观察”于2000年在第二届世界消化病学大会上大会交流;出版专著12部,其中主编4部、副主编5部、常务编委1部、编委1部。先后承担7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已有6项获奖;积极主编或参与编写学术著作。2011年被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评为“白求恩式好医生”,2021年被石家庄市企业联合会、石家庄市企业家协会授予“抗疫一线先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