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5月11日,孙犁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今孙遥城村)。幼年的他,家境贫寒,体弱多病。儿时,他心中有个成长梦:我要快快长大,长得壮壮实实,抹去母亲心中的牵挂,抚平父亲脸上的愁容。
1924年,孙犁11岁,心中燃起求学梦。他随经商的父亲,来到离家30公里外的安国县城。读完高级小学,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在中学,他开启了文学梦,成为图书馆常客,作文屡次被校刊刊登,一颗火热的文学之心在激情跳动。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18岁的孙犁拍案而起,他心中腾起爱国梦,马列主义的书籍摆放在案头。高中毕业后,他去了北平,去了白洋淀,订《大公报》、读进步书、编爱国剧,并走上街头宣传演讲。
1937年,卢沟桥事变,孙犁回到了家乡。爱国梦升华为救国梦,他毅然投身革命熔炉,以笔为枪,编剧本、办刊物、写报道,并任职抗战学院教员。火热的青春,艰苦的岁月,他以文苑耕夫名传燕赵。
1944年,孙犁到了延安,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恰若饥渴的禾苗逢遇甘露,拼命地吸吮,茁壮成长。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的名篇《荷花淀》一经面世,便得到毛主席的首肯,不久,他被提职为学院教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孙犁心中升起报国梦。他以笔为犁,耕耘在祖国文坛,《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一大批诗体语言作品相继面世。其清新淡雅的文风,影响带动着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一大批作家,乃至当今的贾大山、铁凝等也深受其熏陶。每当听闻自己被称为荷花淀文学流派的开山鼻祖,孙犁先生总是淡然表示,文学中哪分什么流派?
寒暑更迭,日月如梭。年届古稀的孙犁心中涌出故园梦。1982年创作散文《母亲的记忆》,1984年创作散文《父亲的记忆》,1986年创作散文《老家》,《老家》中那浅唱低吟的诗句:“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令人不禁泪下。关于破旧的老屋,孙犁在文中解嘲说:“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1991年,78岁的孙犁创作散文《故园的消失》,这篇文字愈发伤感,他写道:“这件事(指捐出三间老屋,建设村里小学)结束了,至此,老家已经是空白,不再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标志着父母一辈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生活志趣、生活意向的结束。”文末,孙犁再次慨叹:
余少小离家,壮年军伍。虽亦眷恋故土,实少见屋顶炊烟。中间并有有家不得归着三次,时间相加十余年。回味一生,亲人团聚之情少,生离死别之痛多。飘萍随水,转蓬随风,及至老年,萍滞蓬摧,故亦少故园之梦矣。唯祝家乡兴旺,人才辈出而已。
嗟乎,思乡之念,不绝如缕,故园柳色,梦绕魂牵。
2002年7月11日,孙犁于天津溘然长逝。伴着不见的老屋,伴着消失的故园,先生抱憾远行。
孙犁走了,可家乡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且时间愈久,思念愈甚。
2013年,安平县实施孙犁故居复建工程。2014年,在孙犁先生诞辰101周年前夕,孙犁故居复建开放。自称晚生后辈的莫言先生,欣然为孙犁故居题名。
2024年7月11日,坐落于安平县孙遥城村的“梦归园”主题文化公园落成开放。门口“梦归园”三个大字,为百岁老人徐光耀于3月18日,抱病亲题,历时三次方成。徐老当场说:“孙犁先生的事我不能不办,我还要办好。”
当天上午,十五位来自各地的孙犁后人及近百名家乡父老,出席了“梦归园”落成仪式,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先生,终于魂归故里,梦圆回家,依偎在父母的身畔。
梦归园,归园梦。孙犁先生,您的故园没有消失,您的老家仍然健在。如今,孙遥城村生态宜居、物阜民丰,这里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和典型。
作者:孟海涛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