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交逾七载,今日始相见。2024年5月22日,我与丹凤秦鼎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国奇先生在秦岭南麓的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得以相聚,谈诗论茶。


与国奇先生相识,缘于2018年“茶香秦岭四月天”首届秦鼎杯文学征文活动。“丹凤”这个美丽的词语吸引了我,感觉“丹凤朝阳”就是为这个地方而生的成语。丹凤县,因县城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属于陕南地区,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丹凤秦鼎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位于武关镇毛坪村,“秦人重诺,一言九鼎”经营理念赋予企业深厚的文化内涵。


经过大量研读网上关于丹凤和秦鼎茶的资料文献,我创作出了组诗五首《饮秦鼎茶记》。那是2018年4月20日的一个晚上,我正在饭店与几个朋友小聚,忽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丹凤秦鼎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国奇,说我的诗歌获得了“茶香秦岭四月天”首届秦鼎杯文学征文一等奖,并阐述了他对这组诗的理解,尤其喜欢那首《羊吃草,人喝茶》,营造出了清静无为的境界,完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通话达半小时之久。从2018年到2024年,“茶香秦岭四月天”秦鼎杯文学征文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我的诗歌作品继获得首届一等奖之后,又获得第四届一等奖,第五届二等奖。他几次邀请我到丹凤采风,参加颁奖会,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2024年5月20日,国奇先生从我的朋友圈看到我来西安参加诗词大会的消息,便盛情邀请我去丹凤采风。22日临近中午,我和爱人坐火车如约来到丹凤,国奇先生和毛坪村原第一书记段海波开车到火车站来接站,老友相逢,一见如故。他们提议到秦鼎茶生产基地武关镇毛坪村去吃午饭,我欣然应允。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的于国奇是位有着文学情怀的儒商,喜欢诗歌和历史,见多识广,对丹凤的历史了如指掌,能背诵出许多与丹凤历史有关的古诗词。段海波是丹凤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曾任毛坪村第一书记,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丹凤地域文化学者。县城距离毛坪村47公里,现在的312国道就是昔日的商於古道,为古代军事、政治、商贾之道,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该古道起于楚、秦北南通商中心和关口的“商邑”,止于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全长约六百里。


车到毛坪村,简单午餐之后,即来到秦鼎茶业生产基地。这里,位于秦岭南麓、丹江流域,海拔在600米至900米之间;这里,雾日天气多,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所产茶叶汤色绿亮透明、香气浓郁持久、口感鲜醇爽口。国奇先生介绍说,路边的曲径长廊就是根据我的诗《秦鼎茶,岁月赋予的惊艳》意境而营造出来的。每逢颁奖会的时候,就会有几个穿汉服的美女站在长亭下演绎诗的意境。仰头望去,只见半山腰处茶树婆娑,长在石头上的茶树杂于树林草坡之间,不是集中连片,而是属于散养,少则三五亩,多则七八亩,尤以朝东的马兰沟、石门沟产的茶叶为最佳。


走进秦鼎茶室,国奇先生先沏上一壶秦鼎绿茶,就是山上长的那种岩茶,顿时茶香四溢。谈起秦鼎茶,于国奇就像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兴致勃勃、神采飞扬。他介绍说,自古香茗出深山,烂石好水生好茶。烂石茶与西洛水是丹凤双绝,就像龙井茶与虎跑水是杭州双娇。在《茶经》中,烂石茶与西洛水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丹凤居于秦岭浅山地带,多麻岩砾石,风化程度高,具有薄、软、碎的特点,利于茶叶生长,有“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的记载。生长在烂石之上“散养”茶树,不容易传染病虫害,不打农药,绿色生态。茶圣陆羽沿汉水流域品泉较水,曾西行至商州武关,品鉴过“武关西洛水”,并将其评为天下第十五佳水,记载曰“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秦鼎茶便是好茶与好水的相遇,它的馨香让人们奔赴而来,没齿难忘。


一壶秦鼎绿茶过后,国奇先生又给我们泡上一壶老白茶,用山上的岩茶自然发酵而成。2012年以来,丹凤秦鼎茶业有限公司先后引进了安吉白茶、陕青、西湖龙井、黄金芽等品种。他说:“老白茶需要多泡一会儿,喝到第四五泡之后,茶汤味道会更佳。咱们先去茶园看看,回来再接着喝。”我们戴上遮阳斗笠,挎上小竹篓,来到茶园里体验采茶。绿油油的是陕青、白茶和西湖龙井,金黄的是黄金芽,嫩芽儿尖尖令人怜爱。国奇先生教我们如何采茶:“两个手指捏住牙尖,轻轻往上提,不要掐,减少切口的氧化,利于茶树生长。”


2019年至2021年曾担任毛坪村第一书记的段海波对秦鼎茶业有限公司非常了解。他介绍说,秦鼎茶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他们以自营生产基地为核心,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与周边农民、贫困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建立了标准化茶园4500余亩,带动农户400余户、贫困户30户勤劳致富。去年9月,喀麦隆、中非、埃塞俄比亚、加纳等国家的“非洲国家青年媒体人研修班”参训学员一行40人走进毛坪茶园,了解秦鼎茶,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踏上木栈道,穿过生机盎然的茶园,走进茶文化展厅。国奇先生亲自当起了解说员,从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清代紫阳茶,讲到当今的秦鼎茶、丹凤茶,如数家珍。他说:“老家是丹凤县棣花古镇的著名作家贾平凹5月19日来到毛坪茶园,他的长篇小说《山本》里多次提到过武关毛坪。前些日子,丹凤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仓也来过毛坪茶园,我们也是好朋友。”


回到茶室,我们继续品尝老白茶,果然味道与刚喝时大为不同,淳和清甜,汤水绵柔,像花蜜水,柔柔地在嘴里化开。国奇先生说:“老白茶爽口清甜的滋味,来源于自身丰富的茶味物质积累。它生于烂石之上,工艺简朴,时光沉淀,不需经过揉捻和杀青,只是自然晾干,使得白茶内部的天然风味物质大量留存。三年陈放,方能成饮,七年之上则可称佳品。”


秦岭之中,丹江河畔,三五好友,聚于毛坪,谈诗论茶,品茗盘道,不觉已是夕阳西下,仍然兴致未减。我提议,晚上就住在毛坪茶园里,吹山风、沐月色、听泉声、闻茶香,岂不快哉!可国奇先生说,早已在县城金山康养度假村为我们预定了房间,我只能遗憾地“客随主便”了,并相约明年第八届秦鼎杯征文会上再见。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