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采用衡水传统编织技艺制作而成的地毯,要经过13道大工序、86道小工序。因着精雕细琢的工艺,成品花似浮雕面如锦,彰显了衡水匠人的执着与追求。2013年,衡水地毯传统编织技艺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日,记者走进衡水地毯有限责任公司,一起感受这项技艺一经一纬、千丝万缕间的精妙之处。


织毯车间咔咔声不断,在近4米高的机梁下,数十种不同颜色的羊毛线,在一双双巧手下,变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织做是衡水传统地毯最重要的加工环节,是将棉经固定在机梁上,由人工将羊毛线打结编织固定在经线上,每编织一个八字结,都要人工扣动经线、打结等,劳动强度相当大,一块95道密度、面积54平方英尺的地毯,需要两名熟练工人花费一个多月时间才能织完。


这里的“道”即地毯的密度,道数越多工艺越复杂,精细程度也越高,织做时间就越长。衡水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陈兵介绍,一块150道密度的手工地毯,1平方英尺需要打2万多个八字结,一个工人加班加点一天,也只能织0.28平方英尺。


衡水地毯传统编织技艺已有上百年历史。为发展经济,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衡水鞋厂组建起地毯车间,后发展成为衡水地毯有限责任公司。



缠边、过纬、剔刺、剪荒毛……60多岁的女工张文双坐在机梁前,每天重复上千次这套包含20多道小工序的指定动作。历经几十年岁月沉淀,她的双手越发灵活自如,只见她左手手指拽着羊毛线,右手拿着砍刀,双手默契配合,飞快地扣经打结,每打一个结砍刀就会落下一次,将羊毛线砍断,一扣一结一砍间,不同颜色的毛线精准“落”到指定位置。等到一道羊毛线拴完,她熟练地抽拉绞别,在经线上穿过粗细纬线,紧接着用耙子沿着经线砸实,再将交织在一起的色纱剥开即剔刺,剪掉多余的荒毛,经线和纬线交织间,一块精美的地毯慢慢成形。细细打量织好的毯面:沉静的藏蓝底色,草绿、褐色、乳白等交织融合成的花型点缀其上,清新养眼;再伸出手触摸感受,毯面柔软,毯子厚实紧凑。“干了30多年,退休后歇不住又回来了。” 张文双说,对这份工作已由当初的养家糊口变成了骨子里的放不下。



织做,也只是13道大工序中的一道。织做之前,要历经选料、图案、染线、合线、捞线等工序,为精心创作做足准备;织好的地毯还要经过半修、平毯、扫边、片毯、洗毯等处理,使得画面清晰、色彩逼真、富有层次。


“手工地毯工序繁琐,能根据客户需求制作出更个性化的艺术图案,使用生命可长达上百年,这是机织地毯无法替代的。”陈兵说,羊毛手工地毯之所以贵,就贵在工艺,更可贵的是在困境中坚守匠人初心和文化传承。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变化,传统纯羊毛手工打结地毯市场需求萎缩。为了让传统技艺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衡水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根据客户的喜好,设计搭配相应的地毯图案和材质。如今,公司可生产传统纯羊毛手工打结地毯、加丝藏毯、仿古地毯和开司米四大系列产品,其中 “90道撒网诺瑞”手工地毯,曾获第二届全国民族工艺美术珍品展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神工·百花奖”最高奖——金奖。


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衡水地毯传统编织技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因为织毯辛苦,且成为熟练工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实践,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入行。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桃城区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加大对传统编织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已将手工地毯编织过程制作成视频,最大限度地将这项技艺保护、传承下去。“希望更多年轻人关注、学习、投身这项技艺,把衡水地毯传统编织技艺更好传承下去。”桃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新朋说。


摄影 段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