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至,农事忙。近日,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渤海新区黄骅市80余万亩旱碱麦陆续开镰,金黄色的农田里,农民们利用晴好天气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在旧城镇后仙庄村,3000余亩旱碱麦田满目金黄,农机手驾驶着联合收割机穿行田间,掀起阵阵麦浪。位于常郭镇李子札村的黄骅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3600余亩旱碱麦也迎来“收获季”,数台大型机械同时作业,对成熟的小麦进行收割。
为确保农机设备在“三夏”期间高效运转,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提前谋划、精心部署,整合各方资源,做好夏收保障工作。“目前渤海新区黄骅市拥有小麦收割机750台,其中高效能收割机134台,这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将大大提高小麦收获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配备了粮食烘干机40台,日烘干量最高可达1.2万吨,有效解决了阴雨天气对粮食晾晒带来的不利影响。”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同时设立了5个农机维修配件服务站,成立了1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农机服务和技术指导,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渤海新区黄骅市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加强耐盐碱良种推广,让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渐成沃野良田,同时积极发展深加工,延伸旱碱麦产业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创收模式,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来源: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