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天空呈现出湛蓝如洗般的澄澈。在这个美好的时节,5月30日,记者来到位于衡水湖南岸的冀州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刚踏入博物馆,一幅全景式冀州历史画卷浮雕映入眼帘,“九州之首”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仿若一只灵动的大手,将大禹、冀州鼎、信都书院等极具冀州特色的“文化符号”巧妙串联,瞬间让人们对冀州的悠久历史有了整体性的认知。



这座博物馆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馆藏文物近500件。其基本陈列以“九州之首”为主题,通过“文明起源”“煌煌两汉”“纷呈魏晋”“盛世大唐”“宋辽纷争”“明清文华”等 8 个展区,全面细致地展示了冀州在各个时期的文物遗存、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


跟随着馆内讲解员夏钰的脚步来到馆内序厅,只见一块块类似纱帐的电子屏幕构成了长长的走廊,宛如一个时空隧道。夏钰介绍:“这些屏幕以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分布范围,能让游客身临其境,沉浸式地了解天下九州的过往千年。”


穿过这条令人震撼的走廊,正前方一尊造型古朴的大鼎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根据相关史料复原的中华九鼎中的冀州鼎,彰显了冀州作为‘九州之首’的历史地位。”夏钰详细介绍道,大禹治水后,令各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而根据“天圆地方”“冀为中州”的说法,冀州鼎被铸为中央圆形大鼎,它承载着冀州沉甸甸的历史荣耀。



从序厅出来,正式走进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室,展陈按照史前冀州、九州之首、光武中兴、民族融合、兵家必争、红色冀州依次展开,将冀州5000年的悠久历史与风土人情完美融会贯通。一件件文物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古冀州雄伟的历史画卷之中。1999年在冀州南门外出土的文物,如鹿角化石、石斧、石凿、红陶杯,还有三足造型的陶鬲、卧式人面鱼形陶俑等,都默默见证着冀州那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煌煌两汉”展区,两件黑石制成的文物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兴趣。其中一件是造型精美的黑石熨斗架,通高63厘米,底部为正方形,浮雕一兽,其背部承托一圆柱状架体,上面浮雕四只昂首垂尾的虎形兽。熨斗架中间有个孔,正是插熨斗柄之处。另一件则是通高46.5厘米的黑石豆形器,豆盖上部有一对“亲密”的小鸟,豆柄上浮雕三只虎形兽,底座上浮雕一只俯卧状虎形兽,据了解这应是古代用来盛食物的器具。夏钰告诉记者,这两件文物是在冀州孙郑李墓出土的,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其精美别致的造型,充分体现了汉代冀州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有力地佐证了史书中刘姓诸侯王“生居此地、没即葬焉”的史实。



冀州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人杰地灵。西汉经学家秦恭、东晋高僧释道安、北魏政治家冯太后、隋朝天文学家刘焯、唐朝“竹溪六逸”中的孔巢父、近代书法家胡宗照等众多风流人物辈出。如今,他们的故事以图文或音视频的方式,在冀州博物馆内得以浓缩呈现。



冀州人民自古以来崇文重商,明清时期,冀州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在很多行业中形成了“冀州帮”。走进“明清文华”展区,北京琉璃厂“冀州街”、天津卫里“小冀州”等场景被一一复原。此外,杨寿山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傅秀山的“金鸡牌”鞋油等一批由冀州人创办的老字号商铺,也在博物馆内进行了集中展示,全面反映了冀州人民勤劳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此外,馆内还展示了冀州籍革命先烈事迹,以及为冀南抗日根据地输送大批人才的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的史料。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这里还设立了非遗文创展区,对田园棉手织布、小燕子剪纸、葫芦烙画、景泰蓝花丝等特色非遗产品进行全面推介。


这次走进冀州博物馆的体验,令人深感震撼与陶醉。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仿佛是历史的活化石,向人们诉说着冀州的辉煌过去与灿烂文化。让我们一同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冀州的历史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摄影 夏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