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和安平比邻而居,作为深州人,自然就对安平多了一些了解,有了几分亲切。那些熟悉的地名,相似的平原风景,以及交织缠绵的人文历史、风土民情、乡音俚语,每有提及都倍感熟悉和喜爱。曾多次路过或到过安平,敬仰她星火绵延的红色文化,感叹她厚重深邃的历史底蕴,赞叹她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于是在春日时节,欣然前往安平采风。


追寻红色记忆


到安平一定要到台城——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只为回望百年前创业者跋涉的艰辛,感悟这片红色热土的革命精神。未到台城时,心已是沉静的,因为这是红色之旅,是寻根之旅,是缅怀学习,更是叩问初心。我们不是第一次来,但是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提升。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进入展馆。大厅内赫然矗立着李大钊和弓仲韬两位革命先驱握手的塑像。他们的神情是如此坚毅,握手是如此有力,分明是信仰的感召,是力量的传递,是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伟大情谊。1923年8月的一个平常夜晚,弓仲韬主持召开台城村共产党员会议,宣布中共台城特别支部成立,由弓仲韬任书记。从此中国农村有了第一面高高飘扬的党旗,星星之火开始以燎原之势向全国蔓延。每一帧图片前,我们都认真聆听讲解员细致的讲解,仿佛穿越到血雨腥风的年代,切实体会先辈处境的危险和战斗的艰难。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都不能动摇革命者钢铁的意志。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他们的心是光明的,目标是明朗的。然后,我们的党从弱到强,从星星之火到百年风华,从万千共产党人追随先驱,前赴后继,奋勇前行,走到了今天这崭新的时代。


抗战时期,安平县是冀中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驻地,是冀中抗战的指挥中心。1938年4月21日至5月2日,冀中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安平县城召开。从安平发出的抗日指令第一时间传达到冀中四十多个县,自此,冀中抗日斗争进入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因为安平人民接受党的教育早,政治觉悟高,群众抗战意志坚决,所以这里有训练有素的民兵队伍,有机智勇敢的堡垒户;所以滹沱河以北、潴龙河以南,通往平汉路以西的东西走廊成为了冀中党政军最重要、安全的交通线;所以“马报彭察抗日堡垒区”是多个冀中区机关单位的根据地。这片红色热土尽管饱受战争创伤,人民却不惜毁家纾难,书写无尽的壮志豪情。县大队长王东沧冲锋陷阵令敌闻风丧胆、血染沙场慷慨悲壮;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地下医院救护73名伤员大义凛然、气贯长虹;年轻的抗日县长赵斗生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当年十几万人口的安平,8689名热血青年参加抗日武装,2269人牺牲战场。每个数字的背后,是朴素的家国情怀,是崇高的革命信仰。


红色安平在和平年代更是屡创辉煌。在南王庄“五亿农民的方向纪念馆”,我们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批示。新中国成立之初,王玉坤、王小其、王小庞三户农民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来办合作社,使贫瘠土地绽放出幸福的花朵,被毛主席誉为“五亿农民的方向”。安平县南王庄成了全国的焦点,三户农民成了五亿农民的榜样。激情燃烧的岁月,农民牵动着领袖的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主席通过实例对比分析农村问题,确定发展方向。三户农民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1956年毛主席宴请王玉坤,镜头闪处,瞬间永恒。在展馆此巨幅图片前,同行者皆驻足久久,仰视领袖和农民共同举杯笑意吟吟的画面,有感慨、有感动。


毛主席和安平的渊源由来已久。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李锡九和毛泽东均为大会代表。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等人支持李大钊的发言声明,李锡九也慷慨陈词反驳国民党右派冯自由等人的反共言论,得到毛泽东的赞赏。李锡九发言结束回到座位后,毛泽东特意到他座位前看了他的名字。当晚即登门拜访并与之长谈,彼此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锡九是任庄人,既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又是李大钊介绍入党的衡水市第一名中共党员。


毛主席卫士李银桥是东河疃村人,自1947年8月任主席卫士、卫士组组长,一直到1962年调到基层锻炼,在主席身边工作十五年。李银桥夫人韩桂馨是北苏村人,同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十几年。


领悟文化底蕴


领悟安平的文化底蕴,要领悟她历史悠久的孝德文化。早在东周时期,阎会沃村一少女为父吮吸脊背疮脓的故事流传至今。几千年来,其孝道行为历久弥新,影响力有增无减。汉光武帝刘秀以其施手相救和侍奉父母终生不嫁的行为修建圣姑庙,传颂其为忠孝双全女圣人。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被女君的孝心感动着,所以家家传承慈孝之风,人人延续孝道文化。


领悟安平的文化底蕴,要领悟崔氏家族书香久远的千年家风传承。崔氏家族苦读善学的精神世代相传,有这样的大家族好家风,自然影响了乡邻、亦及彼时乡风、继而几千年民风。崔瑗的《座右铭》既是文人雅士的人生信条,也是普通民众的行为准则。“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被万千后来者引申演变为家风家训。崔氏家族一脉相承,不同时代出现不同的时代骄子。他们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引领推动了社会发展,并将贤德美誉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领悟安平的文化底蕴,要领悟文学大师孙犁的文字魅力。自中学时代就喜爱大师的作品。好作品是能愉悦心情和陶冶情操的,每次阅读先生的文章,清新朴素、乐观向上的艺术气息便扑面而来。娓娓道来的述说如涓涓细流浸润读者的心田。受先生作品影响,每有提笔那一幅荷花淀的清雅画面便呈现眼前,如此笔锋是灵动的,思绪是清晰的。先生与深州亦有渊源,1938年、1948年在25岁和35岁的时候,曾两次在深州工作。一为冀中抗战学院文艺教员、一为深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鲜衣怒马的年龄遇上了意气风发的年代。先生故居坐落在孙遥城村中,青砖黛瓦,古朴天成,内涵丰富,漫步院中感觉见到了院主人的身影。曾经跟随先生的作品一次次来到这个小院,体会他的亲情乡情,熟悉他的成长环境,然后从这里出发,走得越来越远,成就越来越大,家乡的情怀却始终不变。


徜徉锦绣花海


正是风和日暖的好时节,一踏进安平县境,瞬间视野开阔,眼前一片明艳,同行者无不惊呼,“我们这是到了金黄色的海洋吗?”那油菜花海的确就是金黄色的海。我们置身于此不能自拔,无所适从,根本看不过来、走不出去,如此美景早已羁绊了思绪和脚步。金黄色的花儿仿佛是忽然之间就铺满了大地,忽然之间竞相绽放,给了人们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冲击。我们找着各种角度,端详着每一朵花颜,沉醉于这场花的盛宴,只为拥景入怀、沉醉不归。


那些不失时机呈现的观花台,形态各异、精巧雅致地点缀在花海中心,迎合了我们的心思。顾不得斯文,疾奔上去,只为更奢侈地呼吸浸润花香的春风,更高一层沐浴春日的暖阳。身心于此交融,完全放飞了自我,人们摇晃着双臂大声欢呼:“我来了——”那万千花儿便一起舞动,升腾起一场欢迎的典礼。早已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纵览、眺望、俯视、静观这精彩的大自然的馈赠。纵横交织的大路、小路旁,无不被金黄色铺满。无论是奔行在六车道的宽阔公路,还是逡巡于乡间小路,人们都在感受着这最美的季节、最靓的安平。视线之内,锦绣无边,花香弥漫。这还是以前认识的地方吗?曾经的滹沱河畔,深受旱灾、涝灾祸患,如今竟是华丽转身,惊艳世人。金黄色向远处延伸,无边无际,为辽阔的大平原平铺着一地锦绣。从观花台下来,只想和风中摇曳的精灵更亲近一些。一丛丛,一簇簇,有蜂蝶翩跹,有花语呢喃,着实的风光无限,希望无边。就像见到了安平人民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和精神风貌。花海,在于广阔,在于整齐划一,在于可近可远,在于扮靓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希冀,是换一种方式更成功,是创新发展才是坦途的完美诠释。


方方面面的安平,古往今来的安平,盛世华丽的安平,在旁人眼里满是艳羡,而自己却低调深沉。然后继续保持着本真的特质,沉淀着红色的记忆,延续着老区的传承。


作者:季竹林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