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还是很有古风的。小孩子们玩的玩具有玻璃球、有鸡毛毽、有涂得花花绿绿的木头刀枪、有泥模子,这些都是本乡本土出产的,充满了乡土气息。


泥模子一直都是用来玩泥,小孩子们在大坑里挖出胶泥,摔打熟了就用一团泥摁在模子上,翻制出凸起的图案。泥模子的图案有戏曲人物、动植物,还有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比如拖拉机、飞机、坦克,很多都用文字刻在旁边标注。孩子们每人都有几种,玩的时候也要比谁的好、谁的多,童年的快乐时光就这样慢慢溜走。


到了90年代,各种工业制造的塑料玩具已经很多,泥模子便渐渐销声匿迹,我小时候玩过的模子也不知散落到哪里去了。到了2008年,因为整理县志,我想起了这已成为历史的民间艺术,就在饶阳县、安平县的几个村收集了泥模子,初衷只是想保存历史上的图案,不想让我们的童年记忆彻底消失。前前后后大约收藏了100多种,感觉自己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就写了一篇文章,说了说泥模子的特点,登在了《燕赵都市报》上,算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之后便把模子装在几个木匣里,偶尔友人到访,便拿出来品评赏玩。其后几年,我这篇文章竟然被许多人转载到网络。有一位在河南工作的老乡看了文章还专门打电话问我要买全套的模子。想想那篇作文言之有物,能触动人心,也算小小的成功吧。


继我收藏模子之后,饶阳县的收藏家协会主席邹永杰也开始关注泥模子。他从我这里翻刻了一些母版,又下乡转各村请教老艺人模子的制作烧制方法。短短几年时间,他就搞到了200多种泥模子,自己买了一个电窑烧制,还申请成了市级非遗项目。近日,偶然到邹主席家参观,却发现了大不一样的“品种”,这种品种是长条儿簸箕形的,高有八九厘米,宽四五厘米。他说是从衡水古玩市场淘的,大概是宁晋所产。我所收藏的饶阳、安平一带的模子都是正圆的,直径在八厘米内,跟宁晋泥模子是截然不同的。


细细观察,两种流派的模子还是有相似之处的,二者的传统戏曲神仙的造型都有明清古风,显示了悠久的传承历史。但是不同之处却更多,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形制不同,宁晋泥模子刻出来的效果是180弧度有花纹的,仿佛在一个胡萝卜上雕花,而这种模子的外形就决定了它也只能在上面雕刻神像之类的东西,人物都端端正正地站着,刻出来之后就是一个人偶。而饶安的泥模子犹如一块儿有花纹装饰的小月饼,“月饼”之上可以平面雕刻各种花纹,展开各种创作,其人物可以有故事情节与各种动作。


从形制上看,宁晋与饶安两地艺人在制作模子的根本思路上是不同的。宁晋模子多是模仿现实,除了竖长的人物模子,还有簸箕、笸箩、墨水瓶的模子,翻刻出来就是这些生活用品的小模型,簸箕、笸箩上的柳条纹刻画得清清楚楚,看起来颇为可爱。饶安模子则是纯粹的图案装饰,是刻在一个圆盘上的线刻浅浮雕,画面可以刻黄鼬拉鸡、鹰拿兔等农村题材,在一枚直径六七厘米的泥片上表现广阔的空间。两者的儿童娱乐启蒙作用倒是一致的。


饶阳、安平的模子主要产在安平义门村、饶阳南京堂村、大王庄村。根据老艺人的回忆,安平义门村应该是其源头,过去该村有几十户人家烧窑卖模子,附近乡村的人推着小车去进货,他们村的人基本只批发没有时间零售。义门村的泥模子很多样式应该是传承自很久以前。戏曲人物的造型和蔚县剪纸、武强年画都有相似之处,大量的关羽、张飞、黄忠、吕布骑马造型,在很小的形象上刻画出五官和手指衣纹等细节实属不易,而且金吒木吒哪吒、红孩儿、托塔天王、姜子牙、闻太师、隆吉公主这些神话人物众多,估计没有哪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孩能够集齐。人物的动作往往像戏曲的亮相,很有型,但是短粗的肢体又透着一种稚拙的气息。动植物图案则和剪纸、刺绣图案相似,并不写实而是追求装饰效果,比如花篮和蝴蝶、金鱼。南京堂的老艺人还很有版权意识,在几个猴子骑羊、装甲车的模子上刻上了南京堂的字样,字本来不工整,翻刻出来却有魏碑味道。但是,近五六十年前创作的图案则风格明显不同,很多动植物造型都是参考了连环画教科书的风格,没有什么审美趣味,什么羚羊、土拨鼠、大象、骆驼,单纯只是增加了一种名目方便多卖。有时代较晚的艺人,刻工粗陋的,呈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古拙生动的趣味。比如东方红拖拉机在机身上刻一个人头,即表示了司机,真有一种民间美术令人豁然开朗的趣味。原来艺术可以这样的高度概括,极度简练。


宁晋泥模子的主要内容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许仙、白蛇、寿星等等,造型古拙。由于形体较大,细节刻画更多,人物的衣服上的纹饰繁复,具有民间工艺美术的装饰特点。动植物及杂物的题材则较少,因为这种长条簸箕形的外观限制了创作,以目前所见,没有机枪、坦克、自行车这些现代事物,只有蛇戏金蟾和老虎、凤凰、马等几种,但是把形象做得尽量适合簸箕形后,反而呈现出一种更古拙的趣味,和战国瓦当在半圆上塑造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邹主席还有一些不同风格的模子,据他介绍是邯郸和沧州的。邯郸模子是形如瓶盖儿的,刻的多是不知名的怪兽、仙人,没有文字介绍,线条也简略粗重。沧州的模子同样不及饶安模子工细,特色不十分明显。


后来凑巧沧州和邯郸的两位朋友到访,我拿出模子的照片,邯郸那位80后朋友一眼就挑出了邯郸风格的小怪兽模子,说他小时候就是玩这个的。而沧州的朋友却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圆形之外的模子。因为他小时候,模子不只是用来玩泥的,还用来做两种游戏,其一是扔坑。就是小孩们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另在几米之外画一条线。轮番用模子投坑,投入者为胜,好像古代投壶的游戏。另一种是滚轮,就是用两个砖做一个斜坡。第一个人让模子自然滚下直到翻倒在地为止,后一个人也在斜坡上滚模子。要轧到前者即为胜,有点像保龄球。这两种玩法的模子当然必须是浑圆的了。


泥模子不过是民间艺术很小的一个分支,过去也不为人重视,行将失传。曾经自负,以为自己已经把模子收集齐了,以为华北的模子不过我收藏的品种。今日才知什么叫坐井观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中国各地的商品物资交流还不多,像泥模子这样廉价而低级的玩具,只能是各地自己生产,辐射范围很小,因此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就像大草原上的野花一样繁多。看来平凡渺小的事物之中,还有很多值得探索、挖掘的东西,这既是一种启示,也是一种快乐吧。


作者:张致远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