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活力四射。城区,高楼林立,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城市品质功能正加速升级;乡村,村容村貌整洁美观,大道如砥四通八达,一个个幸福新村正蓄势崛起。城乡各美其美,和谐相融,绘就了一幅互动共融、同向发展的喜人图景。


回望过去的2023年,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着力打造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大力推动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区创建,1镇4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更加坚实可靠……我市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通过空间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全力奏响城乡融合“协奏曲”。


看“城”绩:提升城市能级 不断传递民生温度


“不仅有孩子们最喜欢的滑梯、蹦床、小木马、沙坑、攀爬墙等游玩空间,还能在葱郁的绿植中感受大自然的欣喜与乐趣。去年,公园重新改造提升了,体验感直线上升。”日前,正在市区“童趣园”带着孩子玩耍的居民感叹道。


这里,是位于榕花大街北外环西行500米(路北)的口袋公园——童趣园,原为一片空地,如今变成了一处功能完善、游赏体验丰富的景观空间。


这样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在我市比比皆是。2020年到2022年,我市用三年时间充分利用城市道路街角、拆迁腾退地和闲置地建设了水滴园、华育园、童趣园、宪法园、香拂园等100处主题鲜明、绿量充足、功能完善、亲民便民的“口袋公园”。2023年,我市又建设了11个高品质“口袋公园”,有效增加了城市绿量、美化了城市容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解决了全市城区缺绿少绿、群众缺少活动场地的问题,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城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托,是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载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守护好中心城市至关重要。我市始终坚持城市建设服务于百姓生活、服务于提升品质、服务于城市定位、服务于营商环境,从城市发展、产业植入、业态提升、人文环境等多维度、系统性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支撑,去年,一批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应运而生。铺设4760米污水处理应急管网工程,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完成赵庄公寓、明珠花园等30个小区共计14公里的供热老旧管网改造,有效解决了部分老旧小区及管网末梢供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敷设滨湖新区至冀州区集中供热管网13.5公里,新建隔压泵站1座,有效改善了冀州区、枣强县西部供热质量;对市区前进大街(北外环至滏阳一路)、北外环(前进大街至榕花大街)、中华大街(河阳路至滏阳一路)、中心大街(滏阳路至滏阳一路)4条道路车行道实施路面维护,累计维护路面48.51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感;主干道架空线缆治理工程,累计剪除线缆59.7万延米,拔除线杆667根,拆除交接箱100余个,给市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市坚持用“绣花”功夫践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全市开展深度“洗城”专项行动;对育才大街、中华大街、红旗大街和庆丰街等地道桥进行墙体美化,打造具有衡水特色的景观墙;对变压器箱体和排水井盖进行彩绘施工,提升城市颜值;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主城区居住区、党政机关等场所配置标准二分类投放设施8000余组,四分类投放设施1000余组,升级改造四分类投放点(站)249组,目前分类投放设施已基本覆盖;抢抓机遇,深化城市治理大数据应用,投资950万元建设市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目前,《衡水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评审。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市区南部交通网络,增强滏阳路通行辐射能力,我市修建了酒厂街和清雅路两条道路,并于去年11月建成通车。


如果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进,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那么老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则能保障居住安全、提升居住品质。去年,我市共改造老旧小区118个,涉及居民1.3万户、401栋,改造面积136万平方米。其中,冀州区冀建胡同小区改造工作经验被列入住建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第八批),利用存量资源、整合利用低效用地的典型做法予以全国推广。


随着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一个个民生项目的推进,衡水正加速“蝶变”。这场城市之变,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交通四通八达、公园遍地开花,健身休闲、儿童娱乐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每一条街道都干净整洁,每一个街角都充分利用,老旧小区换新颜,惠民利民在细节处得到完美呈现……这都是我市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优化城市配套服务的结果。


见“城”果:打造宜居城市 塑造更有“质感”的幸福


“这几年城区变化很大,公园绿地多了,有树有水处处是景。”每天在市区滏阳河边晨练的王大爷说,强身健体之余,自己很享受这座城市的美好。


如今,在城区随处可见的一抹抹绿色,让衡水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东湖大道生态廊道、湖滨大道生态廊道等5条生态廊道渗透交织、景观优美,形成了健康稳定、相互连通、多彩多姿的生态系统空间;


老盐河生态公园再现了古冀州的制盐历史,孔颖达公园展示了一代大儒风采和儒学文化传承,人民公园以其淡雅精致、别有韵味的古典园林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及市民前来游憩观赏;


通过实施特色花海、樱花岛等12个景观节点建设和环湖外围绿化,推进衡水湖环湖绿化建设,着力构建“一轴、一环、两湖、四廊、多节点”生态景观格局……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全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绿量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形象品位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31%,绿地率41.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6平方米,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绿量充足、景观优美、功能完备、生态宜居,体现北方湿地特色的滨湖生态园林城市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绿意绕湖城不仅在市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比比皆是。


去年,衡水市本级和枣强县、武邑县、饶阳县等6个县市持续保持“河北省森林城市”称号;桃城区郑家河沿镇种高村等14个村获得“省级森林乡村”称号;阜城县林场被命名为首批省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2023年,我市以城市城镇绿化、乡镇村庄绿化、道路河渠绿化等为重点,科学精准开展国土绿化,全面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共完成营造林34万亩、圆满完成80个村庄绿化提升村的建设任务、建成“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13个、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2%。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被誉为有生命的“绿色古董”。在枣强县侯冢村,600余岁的“侯冢松”枝繁叶茂;在武强县马头村,历经800余年风雨的古槐依然生机盎然……这些名木古树代表着一座城市与植物间的情感连接,见证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印迹。去年以来,我市认真组织开展并顺利完成了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档工作,所有古树及古树群全部完成了挂牌保护。


如今的衡水,绿量在增加,生态文明底色愈加鲜亮厚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健康是百姓的福祉,创卫更是衡水的担当。去年,我市全力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实施市容环境卫生提升工程、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优化工程“四大工程”,持续提高城市品位和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吹响了向“国家卫生城市”迈进的冲锋号。


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全市传染病疫情总体稳定,率先在全省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2023年创建294家营养健康餐厅(食堂)。


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推广精准预约诊疗、床旁结算服务,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7家二级医院实现住院费用床旁结算,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了预约诊疗时段精确至30分钟。继续扩大互认共享机构范围和项目,我市25家医院50项临床检验结果、19家医院3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实现了互认。积极推进日间手术,全年共有15家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


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全市无偿献血能够100%满足医院临床用血需要,我市连续12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启动京衡中医药名片3.0版,京城名医馆衡水分馆开馆,枣强中医医院成为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分院;衡水合作医院增至16家,京衡中医医联体增至12个,建成8个中西医协同示范科室,开通10个京衡互联网联合门诊。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具备紧急救治能力的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院前急救体系,各县市区设立10家县级急救中心,依托61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基层急救站,急救网络进一步完善。


全市11个县市区实现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全覆盖,发布了衡水市胸痛急救地图2.0版和衡水市卒中急救地图2.0版。


我市“两癌”筛查工作进度居全省前列;全市共建立13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11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提高了危重孕产妇、新生儿的救治能力。


全市24家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疗机构全部设立老年病科,比例为100%。我市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精神抚慰和临终关怀“六位一体”集中医养服务模式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经验200例名单。阜城县成功创建全国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县,其“创新财力投入,助推医养结合”经验获国家卫健委工作专刊交流推广。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医养结合行业协会——衡水市医养结合促进会。


抢抓机遇,衡水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让群众生活更安心、更舒心、更顺心。


观“城”效:做强农业特色产业 城乡发展再提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日前,走进安平县安平镇杨屯村,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色彩鲜艳的墙面彩绘、整齐停放的车辆,还有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温暖、祥和、喜庆的氛围瞬间蔓延开来。


眼前的美丽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的村民曾经入不敷出的境况。嬗变发生在近几年。杨屯村抓住和美乡村建设的契机,从强化党建入手,大力改变村容村貌:投资20余万元对村党群服务中心、乡村振兴示范区管委会软硬件进行了规划提升,全村主要街道两侧、休闲广场周边更新了党建标语和文化墙,安装了党建文化展牌,营造了浓厚的党建氛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发展好,乡村才能聚人气,才能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杨屯村党支部书记刘影介绍,杨屯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在全县率先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天来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实行“支部+公司+农户”的股份合作运营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结合地下水压采项目,探索推广油菜种植取得成效。2022年,安平县建设了以杨屯村为核心、辐射周边6个村庄3万余亩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带动全县油菜种植超过7万亩。为延长产业链,杨屯村挖掘油菜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实现菜用、茶用、油用、药用、蜜用,“吃干榨净”,坚持走好油菜种植、油菜系列产品深加工、观光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杨屯村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全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先进基层党组织”、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在湖城大地上,像杨屯这样的村子不在少数。去年以来,我市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整合资源要素,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刷新乡村“颜值”。


提升户厕18365座、公厕812座,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7.59%;全面落实农村厕所设备维修、粪污清掏、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公厕管护、运行监管“五项机制”,并建立了农村厕所运行监管平台,推动农村厕所和生活污水的一体化运行管护;完成1555个村庄“五化”工程,打造和美乡村219个……2023年,故城县青罕镇和枣强县前十七户村、安平县杨屯村、深州市东王辛庄、衡水高新区李官村等1镇4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阜城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深州市入选全国2023年“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故城获批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


一批和美乡村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改革春风,走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道上。在放大村庄“美丽效应”的同时,我市把产业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工贸、家庭手工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依托乡村景观、田园风光等资源,推动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发出梨花节、桃花节、油菜花节等旅游活动,带动了乡村游、康养游等新业态发展,不仅激活了乡村旅游资源,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仅仅是兴起来还不够,把特色做特、优势做优,才能释放产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去年以来,我市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新建和改造提升设施果蔬3.16万亩,新增“万元田”2.03万亩,4家经营主体被国家蔬菜标准中心认定为国家蔬菜标准基地;加强与山东寿光等地合作,选育、推广果蔬名优新特品种,引进种苗龙头企业,培育规模化种苗基地40余家,蔬菜年育苗能力达8亿株,较上年增长1倍;饶阳蔬菜入围首批京津冀蔬菜直采直供服务中心。全市蔬菜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由上年的5%提高到7%,高品质果蔬产品成功打入天津五大农产品批发市场。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与省内外44家科研院所和10个国家级、12个省级农业产业创新体系首席专家开展合作,打造武邑县武罗特色果蔬、阜城云农辣椒等13个省级精品农业创新驿站;新增国家级畜牧养殖业核心育种场1家,目前我市已达到5家,生猪、奶牛、肉羊育种能力居全省首位,故城县入选全国生物育种试点县,并作为全国棉花制种大县继续享受国家补贴政策;聘请中国农业大学设计了“衡水蔬菜”品牌LOGO,圆隆牌白山药、安家马庄牌深州黄韭获第22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设施桃荣获第六届“果庄杯”全国优质设施桃大赛金奖;景县志清、阜城张家桥桃种植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


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的历史阶段,我市将突出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统筹抓好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两个基本面,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