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蒌亭 图片由不易君子提供


先有芜蒌县,后有芜蒌亭。后来芜蒌县裁撤,芜蒌亭却几经移建,传承几世,故事极多,最早最著名的莫过于芜蒌亭冯异为刘秀献豆粥的故事,史书多有记载,文人多有赞颂,芜蒌亭亦因此闻名。所以,先知芜蒌亭,后知芜蒌县。


关于芜蒌县的文字记载,隋朝以前尚无,只知隋朝时有芜蒌县,大概在今饶阳东北一带,后来裁撤。唐武德四年(621年),又设置芜蒌县,贞观元年(627年)又裁撤。而此时是冯异献豆粥数百年之后了。


时间回溯到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初起巡视河北,到蓟县。王郎发檄文悬赏刘秀首级,蓟中起兵纷纷响应王郎。刘秀一行南逃,不敢走城邑,只走乡野小路,每日风餐露宿,朝不保夕。这日走到饶阳芜蒌亭,天寒地裂,极度饥乏,冯异做豆粥献与刘秀。次日一早,刘秀对诸将道:“昨日得公孙(冯异字公孙)豆粥,饥寒具解。”


这段故事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有记载,得以传于后世。据唐代的《元和志》记载,芜蒌亭在饶阳县东北二十多公里处。


刘秀和冯异的君臣故事还有延续。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一日冯异入朝,刘秀对冯异道:“在芜蒌亭用豆粥,对此厚意久不报。”刘秀念念不忘豆粥之恩,不愧是“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冯异并不因此得意忘形,而是不骄不矜地讲道:“从前管仲愿齐桓公不要忘记在莒国的经历,我也愿国君不要忘记在河北的遭遇。”如此推心置腹的君臣大义,实为佳话。大凡王者经历苦难后,有王位稳固,锦衣玉食、众人尊崇,便会淡漠当初;大臣或阿谀奉承,粉饰太平,或战战兢兢,终日惶恐兔死狗烹。像刘秀、冯异这样清醒的认知,才会相与有成,为世人赞叹。


之后,讲述芜蒌亭豆粥的故事有很多。北宋梅尧臣的诗词《送晁质夫太丞知深州》写道:芜蒌问古亭,春入饶阳城。豆粥君王远,壶浆刺史迎。可见当时芜蒌亭在饶阳。


成书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的《一统志》则记载,芜蒌亭彼时在深州。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芜蒌亭复建于深州。巡抚御史胡汝辅到深州,见旧志说芜蒌亭在饶阳,又说深州城外滹沱河为害频繁,旧城,即今贾城西一带遗址淹没,深州城于明初迁到今治所。胡汝辅遂由州官陪同到城南二十五里滹沱河畔察看。在河堤上谈及昔日项王令盟洹水,当地建起会盟亭,颇有感触,称项王都有人纪念,何况光武以帝王经历而怎能无迹可循?遂议兴复旧亭一事。于是在深州城建起芜蒌亭。


明清时期,各州县均有“八景”或“十景”,“芜蒌夕照”是深州八景之一。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深州知州张凤翼筑造砖城墙,建芜蒌亭于南城上。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深州知州孙士美遭遇清兵围城,力守三日,城破,在芜蒌亭壁题诗一首,自刎殉国。诗曰:


敌骑绕孤城,无援定不平,君亲本至性,南北总关情。


此日鱼书急,何时鹤唳清,寄言青史上,莫载罪臣名。


到清顺治二年(1645年)刘世祚任饶阳知县。当时兵乱频频,后来更有滹沱决口,百姓无安身之地。刘世祚招揽安抚流亡民众,修缮城堡,县内政通人和。刘世祚将芜蒌亭移入城关,并作碑记,写道:芜蒌亭,原在县北草庐村,距城五里左右……芜蒌一亭,是汉室中兴盛迹,何不修缮?草庐地势低,每逢滹沱泛滥,多酿灾祸,原芜蒌亭已衰败成土堆。在原址加以修葺,终不能长久。于是寻找新址,在城西关新建。


乾隆八年(1743年)饶阳知县侯珏移芜蒌亭于邵家村。


乾隆廿一年(1756年)深州知州尹侃重修芜蒌亭于深州城墙上,并记:“凭芜蒌亭,俯临之,荷风飘香,游鳞出入,致足乐也。”卅四年,督学使者钱塘人倪承宽立碑书写“古芜蒌亭”四大字。碑阴面大意为,疏通护城河时,得到一石,遂立石于亭内。乡有亭长,如郡邑有守令,以往亭无定址,故碑为亭立。有碑有亭,书写“古芜蒌亭”四字,并作记。


再后来,芜蒌亭湮没在了时间长河里,而“建武君臣留胜迹,博陵城郭几沧桑”,芜蒌亭冯异为刘秀献豆粥的故事却为世人传颂至今。


作者:季竹林  编辑:李耀荣